第5版:家庭建设 PDF版下载

栏目: 最美家庭

版面: 家庭建设

天津市西青区张宏家庭:

年画世家的“家国情”


    ▲ 张宏在为年画进行彩绘工艺

    ▲ 张宏(左一)一家人

    张宏家风 言文手书

    杨柳青年画《莲年有余》  张宏 供图

    编者按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中丰富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生命的记忆,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基因和特有的文化形态、文化个性。有效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坚持创新性发展,才能更好地将其传承下去,树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杨柳青年画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因产于天津西南杨柳青而得名。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始于明代,盛于清代中叶,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题材感人的独特风格,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今天,我们走近杨柳青年画“玉成号画庄”第七代传承人——2023年“全国最美家庭”张宏家庭,感受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努力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年画真正回归春节、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下去的拳拳之心。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丽

    2月18日,大年初九,春节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天津杨柳青古镇阴雨潇潇,仍有游客流连忘返,沉浸在年味儿中。跟随游人沿着青砖小巷,走进胡同深处,一座四合院门口悬挂着的“玉成号年画坊”招幌迎风招展,步入其中,花坊内满屋满园张贴悬挂的年画色彩艳丽、喜庆吉祥,游人屋里屋外进进出出,这里年味儿常在。

    “今年可太忙了。”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见到张宏时,她正忙碌地教游客绘制木版年画。今年春节,她结合龙年元素设计了贺岁年画,比如游客正在体验绘制的“钱龙引进八方财”,每天吸引200多人前来“打卡”体验。

    张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柳青年画“玉成号画庄”第七代传承人,他们一家几代人匠心不改传承年画,被推选为2023年“全国最美家庭”。

    “习近平总书记走访杨柳青木版年画店铺了解传承和发展情况,特别鼓舞我们的士气。”提及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的天津之行,张宏十分振奋。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走进古文化街一家杨柳青木版年画店铺,端详“勾、刻、印、绘、裱”道道工艺,并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今年的杨柳青年画格外红火。”张宏一家十分感慨,仿佛“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繁荣景象回来了——

    一家八代年画情

    杨柳青木版年画发源于天津杨柳青镇,始于明,盛于清中叶,衰退于清末,凋零于抗日战争时期。1949年后,杨柳青木版年画经过党和政府的多次抢救、搜集、挖掘、整理,又获得了新生。

    1953年,国家决定恢复年画生产,当地政府组织老艺人成立“杨柳青年画生产互助组”,几名老艺人聚在一起重操就业,地点就选在“玉成号画庄”,也就是张宏的公公霍庆顺的家。自幼学习年画技艺的霍庆顺是杨柳青老字号“玉成号画庄”的第六代传人之一,也是张宏的师傅。2007年霍庆顺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荣誉称号。

    如今,古稀之年的霍庆顺仍在为杨柳青年画奔忙不息,提及杨柳青年画眼里放光。“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杨柳青年画,爱上杨柳青年画,传承杨柳青年画”是他最爱说的一句话。

    回忆年画发展历程,霍庆顺对自己儿时的情景记得十分清晰。

    1953年恢复年画生产之初,由于人手不足,霍庆顺的姐姐霍秀英及韩秀英也加入进来,从事彩绘工作,二人虽然只有13岁和10岁,但已学习彩绘有五六年时间了。霍庆顺的彩绘启蒙便来自两位姐姐。“姐姐们工作的时候我在旁边看着,她们发现我感兴趣,就给我讲技法和色彩搭配。”霍庆顺说。两位姐姐一辈子都在研究彩绘技巧,这种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的态度也是霍庆顺致力于杨柳青木版年画传承的动力所在。

    霍庆顺的父亲霍玉棠是“玉成号画庄”的第五代传人,由于年画制作需要多年学艺积累,加之其制作周期长,很难在短时间内收获经济效益,最初父亲并不愿儿子从事这行,他深知这一行“太苦了”。但平日里霍庆顺对年画的喜爱和执着,终究打消了父亲的顾虑,决定教他系统学习年画技艺。

    杨柳青年画在霍庆顺家世代相传,并与国家发展同呼吸共命运,不断发扬光大的背后,离不开党和国家的重视和事无巨细地支持。1959年,周恩来总理到杨柳青视察时,多方协调解决了无法采购槐黄颜料的难题。

    “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一个‘情’字,都在表达着我们中国人的情感。‘年’就是‘情’,‘年画’也是‘情’。”面对记者的采访,霍庆顺话语铿锵有力,目光炯炯有神,真诚地表达着自己的理解,“几百年来,杨柳青年画的题材和内容不断丰富,但无论如何演进,都离不开它的核心‘年’字,也是‘情’字——那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和向往之情!”

    “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杨柳青年画就是‘胖娃娃抱鲤鱼’,其实不然。”霍庆顺告诉记者,“传统的杨柳青年画题材大致分为5类:儿童类、仕女类、民俗类、民间传说类、神像类。无论哪种类型的年画,都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比如《赵匡胤千里送京娘》表现的是见义勇为的侠义精神;《孟母断机》阐释的是育子成才之道……”而霍庆顺最喜欢的年画之一是《五子夺莲》,它表达了对聪明才智和努力奋斗的赞美,还有子孙健康、吉祥的寓意。这也是霍庆顺彩绘的第一幅画作。“这么多年,我没有离开年画,年画也没有离开我。”霍庆顺说,“年画里有家国情,年画里有我。”

    年画的“变与不变”

    杨柳青年画是一门集体艺术,需要勾、刻、印、绘、裱五道工序才能完成,缺一不可。霍庆顺说,每一道工序都够一个人研究一辈子。每一幅成品的年画只有画庄印章而没有个人署名也是这个原因。

    “杨柳青年画发扬光大靠一家是不行的,要面向社会,面向下一代,年轻人只要真正懂年画、爱年画,最重要的是坚持做年画,我都愿意教。”霍庆顺大儿媳张宏与霍家也是因年画结缘。

    读书的时候,张宏和霍庆顺的长子是同学,过来串门时,张宏被满屋子的木版年画震撼了。毕业后,她找到霍庆顺拜师学艺。

    “我公公一家都会制作木版年画,我把整个制作工艺都学了一遍。”听张宏介绍年画,能真切感受到她对年画如痴如醉的热爱和执着。作为传承人,张宏痴迷地“画”了近30年。在延续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让更多年轻人爱上杨柳青木版年画,是张宏最想突破的,“不过老爷子叮嘱过,不论画风怎么创新,老手艺和年画的‘根’不能丢。”

    “年画之所以能传承至今,源于人们内心保有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时代在变,但人们深层的精神需求没有变,这就是年画创新的‘根’。”张宏如是说。

    张宏在保留传统技法基础上融合现代技术推陈出新,她将年画与吊钱结合起来制成年画吊钱,把年画从纸上画到团扇上,为单纯观赏性增加了实用性,让年画的形式不断丰富。她与设计师合作“世象新语”杨柳青年画周历签,与手机生产商合作用年画设计卡通形象,为年轻人带来更多选择的非遗文化体验。

    她还将传统文化与爱党爱国情怀结合起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创作《举国同庆,为国祈福》,为庆祝建党百年创作《建党百年庆,共筑中华梦》,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创作《团结奋进、伟大复兴》等作品。这些年画,向世界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描绘了祖国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幸福的景象,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热切期盼。

    “有很多灵感是女儿给我的启发。”张宏骄傲地表示,女儿霍宇莹是自己每次创作的“第一读者”。

    刻在基因里的传承

    作为“玉成号画庄”第八代传承人,霍宇莹说自己和杨柳青年画的缘分,从出生就开始了。

    “才几个月大的时候,父母就抱着我整天在画庄里忙碌。”生在年画世家,霍宇莹从小闻着墨香长大,看着鲜艳的彩绘,惊讶于一幅幅漂亮的图案在爷爷手中不断“变”出来。

    “两三岁时就按捺不住,开始争抢画笔,在画纸上信笔涂鸦了。”霍宇莹笑着说,爷爷和父母辛苦绘制的年画会因为自己和妹妹的“参与”成为废品,但他们并不生气,还笑眯眯地鼓励她们:“没关系,哪能一画就成?多学多练就好了。”

    有了长辈的支持,霍宇莹对绘制年画的兴趣与日俱增。每年春节前夕是家里最忙碌的时候,长辈们废寝忘食地创作年画,霍宇莹就主动承揽一些“小活儿”,还逐渐成了爷爷的小助手,只要有杨柳青年画的展示普及活动,她都积极参与。

    “妈妈的‘痴迷’也非常影响我。”霍宇莹回忆说,自己的求学之路一直有妈妈陪伴,尤其是高三时学业压力很大,无论自己复习功课到多晚,妈妈永远在一旁画年画陪伴,“她要一直画完一幅画,有时画一夜也乐此不疲,妈妈用身体力行告诉我坚持的意义。”

    和年画共同成长、一起进步。考上大学后,霍宇莹对杨柳青年画的传承有了自己的想法:不仅要关注传统年画的艺术价值,更要挖掘它的实用性,可以尝试以杨柳青年画制作技法为基础,开发年轻人喜爱的文创产品。她和同学按此思路一起创作出的“烟熏妆渔妇图案”印制在一批文化衫上,被一抢而空。

    “爷爷一直告诉我们,年画是服务大众的艺术,既要保持年画的‘原汁原味’,又要适应新的审美需求,赢得社会和市场的认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身为“95后”非遗传承人,霍宇莹说,自己有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基因,要接过长辈们手中的画笔并持之以恒地探索下去,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杨柳青年画,喜欢杨柳青年画。

    霍宇莹还向记者透露,接下来她要把勾、刻、印、绘、裱五道工艺中的“刻板”学精学透,“因为现在会画的人很多,‘刻’是薄弱环节。”霍宇莹说,无论年画的展现方式如何创新,杨柳青年画的“根”不跟丢。

    尽管已走上社会参加工作,霍宇莹仍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和创新杨柳青年画。在记者分头采访中,霍宇莹和爷爷霍庆顺祖孙俩不约而同传递出这个年画世家的坚守:“年画不会离开我,我也不会离开年画。”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