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什刹海 PDF版下载

版面: 什刹海

Momo是自由表达的护身符吗


    自由地表达不意味着人们在互联网平台上可以肆意妄为,Momo也绝不应该是网民毫无顾忌地表达观点和伤害别人的护身符。

    ■ 熊维西

    春节期间,无意中发现,微信推出了一项新功能:当你在公众号的推文下留言时,可以选择除自己的昵称和头像外的其他身份,相当于穿上了一件“马甲”。而在各大社交媒体的留言区诸如“神经蛙”“欢乐马”“哄哄”等用户越来越多,而“他们”其实还是那个Momo。

    早在一年多以前,豆瓣上就已经有了Momo的存在。Momo是个活跃分子,几乎每个评论区都有它的身影,语言风格在不断变化,时而诙谐,时而犀利。于是很好奇,Momo到底是谁呢?

    而Momo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使用着相同的昵称和头像。最初,Momo是社交平台中的默认用户名,其默认头像是一只粉色的小恐龙。慢慢地,更多的人开始刻意将自己的身份设置为默认形式,以此作为一种隐匿自己真实身份的方式。网络上流行着一句话:“一MO做事亿MO当。”指的是当某一位Momo发布精彩点评或不当言论时都会殃及池鱼,让其他Momo遭到莫名的“追捧”或“追杀”。

    回望互联网1.0时代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时期。在没有社交媒体的年代,论坛BBS是初代网民分享兴趣和讨论话题的主阵营。人们热衷于分享奇闻逸事、社会热点以及文化作品,这些内容不仅激发了人们的思考,也催生了一些如《明朝那些事儿》《鬼吹灯》《法医秦明》等现象级的佳作。

    社区中良好的氛围,网民之间“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的互联网精神让每个人都能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百家争鸣也好,插科打诨也罢,网友们展现出了丰富多样的思维和见解。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媒体的出现和商业平台的崛起,互联网市场更加垂直细分,长文看公众号、知乎,视频看B站、抖音,网络文学看晋江、起点。微信更是从聊天工具进化成了一个系统生态。算法机制的出现更是让信息过滤变得智能化,基于IP地址、通讯录和兴趣等因素,每个人都被一种神秘的衡量维度贴上了标签,人与人之间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强大连接。但与此同时,网络暴力和互联网诈骗等问题,也让虚拟与现实的边界模糊,人们的生活被“数字”入侵。

    对于普通网民来说,Momo身份代表着自由,不用字斟句酌的自由,能够随心所欲地分享内容和发表意见的自由。Momo身份同样可以让网络创作者敢于试错,不再受到传统身份的限制和束缚,无惧差评。

    当然,自由度的延展也带来了情感和情绪的多极分化,他们其中一些人表现出高于现实的正义感,在网络上勇敢地站出来,维持秩序,匡扶正义;一些人则摆脱道德和现实社会关系的束缚,肆无忌惮,信口开河;还有一些人从此三缄其口,陷入沉默的螺旋。

    Momo虽然给予人们更多的选择权和自由度,但也让已渐渐开放实名制、开启地址追踪等策略的网络社交平台出现新的隐患:穿着Momo族的外衣,即使认证过电话以及各种个人信息后,一些网民还是会因为镀上了一层保护色,而肆无忌惮地在网络上出口伤人。对于网民来说,无论是否隐身,在享受自由度的同时也应约束自己,不能因为自己的网络安全得到保护,就去伤害他人、网暴他人。积极地参与社会话题的讨论没错,传递积极向上的言论没错,但自由地表达不意味着人们在互联网平台上可以肆意妄为,Momo也绝不应该是网民毫无顾忌地表达观点和攻击别人的护身符。针对那些披着Momo外衣发表不当言论、造谣、网暴他人的“坏Mo”,网络社交平台应及时说“不”,并采取删帖、封号等处置措施。

    “能微信绝不面谈,能打字绝不语音”,在如今这个被网络影响的行为习惯和话语体系中,Momo们的内心深处仍然渴望释放个性。在网友选择穿上马甲,开启自我保护模式之后,更要提高辨别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和文化素养,理性地了解、冷静地思考、文明地表达,不要让Momo变身成“键盘侠”。

    可以预见的是,Momo潮流还将有新的变种出现。人们需要风清气正的网络氛围,只有人们彼此尊重、保持理性和善意,才能真正自由地表达和交流。这种互相尊重和理性的态度才是真正的护身符。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