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孔一涵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名人大代表聚焦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建言献策。
新质生产力带来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恰逢其时。面向未来,我们传统产业需要向智能化改造、向数字化转型。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全国人大代表、大连华锐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设计师及首席专家孙元华说。
从密集的小型机械,到高效的大型机械,孙元华从事钢铁生产流程领域大型装备的数字化及智能化设计工作30年,亲眼见证了产业链的升级迭代。“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的重大装备,可以连接区域内的工作场景与装卸、转运等环节,提升全链条效能。”
孙元华举例,曾经工业料堆仅能依靠人眼识别,一旦光源条件不佳,生产就会受到影响。如今,工厂以智能激光传感器取代人眼,设备可以根据采集的数据自主决策取料位置,并能协调完成整个生产环节的信息传递,一旦前后环节对原料的需求有所变动,机器便能快速进行调整,最大限度降低风险、提升效率。
深耕数字经济领域多年的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工商联副主席、重庆誉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玮对此深有感触,“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结合时,其效率、质量和综合效益都有显著提升。数字化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最好‘助推器’。”
陈玮认为,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经济能为产业发展带来难以预估的放大作用,不仅帮助产业整体升级改造、降本增效,还会衍生出许多新兴产业与新商业模式。“以汽车产业为例,围绕AI技术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应用,传感器设备、车联网技术、汽车软件系统开发等许多新产业在原有的产业链节点上渐次兴起。实现无人驾驶后,汽车也将从单纯的交通工具逐渐转变为多元化的产品,甚至其营销模式都会发生改变。”
“数字经济产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就是新质生产力,就是我们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陈玮总结道。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
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的大趋势下,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要求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也要求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高级主任工程师谢延翠,在生产一线的每一天都能直观感受到新材料行业对创新的高度需求。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落实到个体行业更是如此。我们中铝东轻建厂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一直与时代同进步,为我国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谢延翠说。高铁、运-20、C919……一个个里程碑的背后,是一项项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与攻关。谢延翠表示,在加速演进的世界变局中,要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就必须不断创新,解决材料的卡脖子问题,加快强国建设步伐。
作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前沿技术,扎根科研一线数十载的科研工作者,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冯丹也深切感受到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现如今,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而所有数据都需要先存储才能够发挥作用,所以我们对存储的需求非常大,技术追求也永无止境。”
冯丹表示,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很多前沿技术也只会领先生产三五年,如果不及时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这项技术便会很快落伍。因此,高校必须要与企业紧密合作,才能尽快将成果转化落地,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作用。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工作离不开具体有力的支撑。孙元华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既需要实验室里的科技创新,也需要工厂传回的反馈。“之前,我曾提出希望促进装备控制系统国产化开发的建议,今年,我提出的建议是希望促进装备控制系统国产化应用。”她表示,近年来国家对控制系统国产化研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多个企业的研发也已成功,但其功能仍有不足,它们需要国家的推广支持,也需要来自生产应用端的广泛反馈来帮助完善。
陈玮表示,发展数字经济同样需要产业要素与数据、科技要素协同发展。“产业和技术方面应该‘双向奔赴’。‘数实融合’衍生出的新兴产业与新商业模式,是对行业自身的升级改造,它们应该形成在特定产业链上的新链主,组织整个链条上的产业协同发展,构建新兴产业链的完整上下游,推动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产业健康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高水平人才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支撑,人才队伍建设始终是我们的重点。”谈到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谢延翠语气坚定地表示,要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就必须在人才竞争中占据优势。“我们需要考虑布局,做好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根据人才需求不断调整各方面政策,激发大家的科研积极性,让科研人才队伍良性发展,获得更多更好的成果。”谢延翠说。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作为一名教授,冯丹始终把培养人才作为核心且关键的任务,“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以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理念培养的博士和硕士,非常受IT企业欢迎。一方面,我们鼓励学生做创新性研究,走在技术最前沿。另一方面,我们和多家IT头部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鼓励学生直面企业真问题,真解决问题,通过攻克企业需求的核心关键技术,锻炼了实践创新能力。这样科产教融合模式培养的学生既能够走在技术前沿,也能够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新质生产力发展实践中,女性是不可小觑的力量。在孙元华的团队中,就有数位优秀的女性科研人才。“在工程技术领域,有不少女性在此深耕。我们经常遇到数据不同于已有模型的情况,这需要我们仔细观察并提供相应参数,女性的细心在这方面更有优势。”孙元华说,“我们鼓励学习自动化电气等专业、有意愿致力装备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研发工作的女性加入这一行业。巾帼不让须眉,做科研没有性别之分。”
冯丹所在的课题组女老师较多,有些报考研究生的女学生会联系她们,表达自己的崇仰之情。“很多女生说,她们希望我们这些女老师能成为她们的榜样。所以,我们也很欢迎这些有志于计算机领域研究的女同学们,也希望她们能在科研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长久。”冯丹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