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基层中国 PDF版下载

栏目:基层治理访谈 探访文旅新气象⑨

版面: 基层中国

山西平遥: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 “平遥中国年”活动上的舞龙现场。 

    平遥县委宣传部供图

    ▲ “平遥中国年”活动上的非遗表演。

    平遥县委宣传部供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姜军旗

    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透着沧桑的青石老街,老街两侧次第排开的镖局票号,让人有一种恍如隔世的穿越感。古老的院落之间,不时有身着汉服撑起油纸伞的女子缓缓穿行,偶尔含羞回眸,与老街上巡游的彩车、喧闹的锣鼓以及穿着各式服装进行社火表演的人群,仿佛一幅时空交错的唯美画卷。

    从农历腊月二十三传统小年开始,到正月十六,山西平遥古城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处处张灯结彩,彩车巡游、闹红火、唱大戏,充满浓浓年味儿的“平遥中国年”活动吸引了来自海内外成千上万的游客。

    传统因创新而出彩

    “文化因赓续而昌盛,传统因创新而出彩。‘平遥中国年’秉持‘传承习俗、留住年味,弘扬文化、全民共享’的理念,主题年年更迭、活动年年拓展、内涵年年提升,逐渐成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提升古城品牌影响力的重要节庆活动。”平遥县委书记魏江峰这样评价已经连续举办19年的“平遥中国年”活动。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之一,始建于周宣王时期的平遥古城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1997年,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城内文物遗存丰富,仅国家级文保单位就有19处,1075处不可移动文物、近3800处古民居更是让平遥古城成为国内外游客感受明清北方历史文化的绝佳去处。

    今年的“平遥中国年”活动期间,古城内各类民俗社火节目巡演中,参演的周边乡镇村民,在腰鼓、钹镲伴奏下,披红挂绿,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不少游客被欢快的气氛感染,也加入到巡游队伍一起摇摆。

    “活态、活化和活力,是今年‘平遥中国年’的突出特色。”平遥县委宣传部部长王艳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要让游客和广大群众感受更具文化自信、更具文明力量、更具生活气息的平遥古城。”

    为了更好“圈粉”年轻人,让活动出圈出彩,平遥还创新思路,推出了春节“回家”主题民族服饰旅拍体验和以诗酒文化为主题的“又见”系列活动,让“平遥中国年”更时尚、更好玩。

    与其他景区不同的是,平遥县城上万居民至今仍住在古城内近3800座民居中。在保护区、景区、社区三区合一的平遥古城,老醋坊飘逸的醋香,民居门口的碗秃小摊,承载着儿时记忆的传统手工布鞋,沿街可见各式民居店铺……漫步古城的大街小巷,处处可以感受到古城的温情与烟火气。

    讲述晋商故事的大型实景剧《又见平遥》,从2013年演出至今上演数千场,作为平遥古城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已成为中外游客游览古城之余必不可少的视觉盛宴。90分钟的沉浸式体验,场景变换中感受那段悲壮的晋商故事,现场互动中触摸传承数百年的晋商精神。

    记者在相关部门了解到,今年春节期间,仅正月初一至初八,平遥古城接待游客就超过62万人次,较2023年春节同期增长131.75%。

    保护为先 统筹发展

    近年来,依托独特的县域资源优势,平遥县坚持精品化、全域化、国际化发展方向,提出并着力构建“全民共同参与、城乡协同联动、星月交相辉映、功能多元互补”的全域旅游格局。

    2022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平遥古城考察调研时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如何在发展和保护中找寻最佳结合点,成为摆在平遥人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山西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相继出台多项措施,涉及古城整体保护、古民居修缮、基础设施改造等多个方面,系统推进古城保护活化利用。

    在坚持保护为先的同时,平遥县提出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鲜明的古城特色,把文旅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发展,坚持文旅融合,进一步提升品质,丰富业态,拉长链条,并将目标锚定了建设高质量发展国际旅游城市。

    为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平遥县还启动了准六星高端酒店建设,通过实施古城智慧旅游信息化项目,打造集民俗、非遗、钱币为一体的综合文化展览馆,持续提升服务品质;与中央美院合作,推进古城IP项目,引进北京798文创团队,打造艺术街区,使更多当代艺术汇聚古城,不断丰富旅游业态;构建以古城为核心,双林寺、镇国寺、古村古堡、汾河湿地等周边优质旅游资源一体化发展的全域旅游格局,全力延伸文旅链条。

    创办于2001年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是平遥众多文化品牌中的“标兵”,二十多年来,累计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万余名摄影人、28万余幅作品参展,吸引了海内外450余万游客来平遥观展。不仅如此,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精品展还多次走出国门巡展,以摄影作品讲好平遥故事。

    从“平遥中国年”到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从平遥国际雕塑节再到平遥国际电影展,一系列文化节庆活动的举办,让平遥蜚声中外,在激发文旅消费潜力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了平遥的发展轨迹。

    同时,通过大力扶植推光漆器、剪纸、灯艺、雕塑以及平遥牛肉、老陈醋等具有良好品牌效应的非遗项目,众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瑰宝开始从汾河畔的千年古城走向全世界。

    自199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平遥古城的游客在20多年间增长了250多倍,景区工作人员数量从1000增加到7万。如今,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外国游客来此旅游。这座曾经GDP不足亿元的穷县城靠文化产业突围,变身为国际旅游目的地。

    “平遥转型,文旅先行。我们将始终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全力推动遗产保护首善地、国际旅游目的地、晋商文化窗口地、特色产品展示地建设,奋力在省市文旅提档升级上蹚新路、开新局、焕新颜。”魏江峰说。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