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耿兴敏 杨蔚然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村医人才队伍建设日益凸显重要性。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村医人才队伍,保障基层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和卫生需求,是织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推进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完善的重要前提,也是来自江苏宿迁的全国人大代表姚路路关注的问题。
“村卫生室根据功能定位,主要为基层群众提供多发病、常见病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内容,执业平台较低,上升空间小,对个人技术水平和能力提升影响较大,难以招到医学专业人才。”姚路路在基层调研中发现,部分村医在取得执业医师或更高执业资质后,选择离职到上级医疗机构继续执业,影响村医队伍能力水平提升。
为此,她提出三点建议:首先,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为村医队伍建设“开源”。进一步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结合村卫生室功能和服务需要,为村卫生室“量身打造”适用人才,为村医人才队伍建设“开源”。通过“新鲜血液”的不断输入,促进村医年龄、学历等结构更加合理,逐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其次,加强政策保障,为村医队伍建设“通路”。研究完善村医相关保障政策,提高村医待遇水平,不断提升村医岗位的吸引力;加快推行“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等制度落实,打通村医岗位交流渠道,依托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实现对人才队伍的合理调配,为村医的成长发展畅通渠道、扩展空间;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不断完善基层交通、教育、日常生活等相关需求功能配套建设,逐步改善村医执业环境。
最后,姚路路建议加强教育培养,为村医队伍建设“提质”。“不断建立健全基层人才培养机制,促进村医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她表示,要继续抓好相关政策落实,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将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大专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全部纳入全科或助理全科规范化培训,由财政设立资金给予适当补助。继续实施基层卫生人员适宜技术“国培”“省培”等培训项目,推进和强化基层卫生人员实训基地标准化建设,以常见病诊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等基础知识培训为重点,促进村医能力提升。建立持续性村医服务能力提升机制,每年度由地方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村医能力培养,切实保障培训工作常态化开展,不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