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PDF版下载

版面: 要闻

当鄂温克族政协委员邂逅挪威驻华大使——

一场关于驯鹿文化的交流与共鸣


    杜明燕(左)与白思娜在人民大会堂前愉快交流。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韵曦 文/摄

    “这是我们鄂温克族的文创产品‘太阳花’,用动物皮毛等制作而成。皮质的圆心象征太阳,四周的毛针象征阳光。每一位到呼伦贝尔的游客都要买上一个,寓意将温暖吉祥带回家。”

    3月10日上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闭幕。走出人民大会堂,身着驼色鄂温克族传统服饰的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政协副主席杜明燕,在向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介绍身上的传统饰品时,意外地将应邀参会的挪威驻华大使白思娜吸引了过来。

    “您来自哪里?”白思娜一边凑近观赏“太阳花”,一边用中文问。

    “内蒙古呼伦贝尔,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鄂温克族。”杜明燕热情地回答。

    “我去年去过,也见到了你们的民族。”得知白思娜大使曾经到访,杜明燕开心不已,“见到驯鹿了吗?挪威也有驯鹿,是北极圈共同的动物。”随即,两人围绕“驯鹿”这个鄂温克族和挪威共有的代表性动物,愉快地交流起来,恰似遇到了知音。

    说到驯鹿,杜明燕告诉白思娜,中国也是世界驯鹿养殖者协会的会员国,并且曾经从北欧进口驯鹿,进行物种改良。 

    白思娜好奇地发问:“你们的民族有多大?”杜明燕介绍:“鄂温克族有3万多人,居住在大草原、大森林里,森林是养驯鹿的,草原上是放牧的。”

    驯鹿、森林、草原……随着交谈中相似的文化元素越来越多,两人心中的共鸣也越来越强烈。鄂温克族作为使鹿部落,很多风格跟北欧风格非常像,这场来自北极圈不同文明的美丽邂逅,让杜明燕不胜感慨:“这就是文化的共融性。”

    “民族地区蕴含着丰富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资源,这些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呈现,我们也一直努力探索开发转化,特别是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新模式。”杜明燕告诉记者,如今在呼伦贝尔,传承人将非遗与旅游紧密结合,建立了“太阳花”非遗文化体验馆,并与多家旅行社和研学机构达成合作,开启了“非遗+旅游”“非遗+研学”模式。

    地球是一家,人类本是命运共同体。杜明燕通过记者向大家邀约:“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的游客,在呼伦贝尔都可以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沉浸式体验鄂温克族的传统文化魅力。”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