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滕云
《乡村爱情》(以下简称“乡爱”)第16季播完,留下一个不大不小的悬念——剧中的女一号小蒙到底会不会回归家庭相夫教子?这个悬念,不仅影响到未来的剧情和角色如何延续,更折射出农村女企业家面临事业和家庭两难选择时的现实困惑。
剧情的缘起是:因为在公司融资过程中引发家庭误会,小蒙不但受到丈夫的冷暴力,也遭受了公公的屡次干扰阻挠。他们发难的理由,都是借口小蒙疏于子女教育,而这也正是她内心一直的软肋。于是,小蒙选择了退让,答应待融资事宜完成,退居二线,回家相夫教子。
这一剧情设计,从创作角度看,有为冲突而冲突的刻意之嫌。它基于一个勉强而刻板的概念,即把小蒙的事业发展与家庭义务,描述为非此即彼的完全对立关系。小蒙如果想要履行家庭义务,就必须以牺牲事业发展为代价。
回顾“乡爱”的人物谱系不难发现,小蒙和丈夫永强分别拥有自己的公司,小蒙公司的发展势头是好于丈夫的。同时,永强的学历高于小蒙,是村中唯一的大学生,对于辅导孩子学习显然更有优势。这一铺垫提供的基本判断是,在履行子女教育的家庭义务上,小蒙和永强拥有共同且平等的责任。而从教育效果看,永强甚至应该做得更多。但是,由于传统夫权观念的施压,也包括小蒙自己的忍让,这个简单的逻辑被推翻了。“乡爱”中最成功也是唯一的女企业家,因为莫须有的家庭羁绊,既被动又主动地做出了回归家庭的决定。
本来,双方既然达成了共识,这条故事线已无悬念。但最后一集,来自镇政府官员的惋惜和劝阻,又令剧情发生反转,使一个本不应该成为悬念的悬念,得以继续残存下去。或许,下一季的“乡爱”,小蒙大概率将继续她的事业之路,能如人们所愿,兼顾事业与家庭并取得成功。
不过,这个本不应该成为悬念的悬念,依然值得剖析。一方面,事业与家庭的二元对立观念,并非仅存于文艺作品中。在现实生活里,它经常主导着评价女性成功标准的裁判法则。包括媒体对成功女性的叙事关注,最常见的,就是描述其事业成功的同时,必辅以家庭的和睦,和对家庭义务的完美履责。如果缺少了这部分叙事,她就不完整、不够成功;另一方面,这种“刻板审美”对农村女企业家群体造成的思想压力是现实存在的,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她们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婚姻家庭生活。网络上许多讲述农村女性艰辛创业的事例里,经常出现的桥段就是离婚之后她们如何逆袭成功。由此形成的思维定式施加于她们一种额外的负担,后顾之忧似乎永远如影随形。二选一或许并非她们的现实常态,但她们的确需要时刻付出权衡的成本。
“乡爱”走过了16季。这部紧扣现实生活的农村家庭伦理剧经久不衰,创造了中国电视的历史。作为希望,它有能力更多地映射出农村家庭观念的时代变化,并担负起淘汰旧观念、让新观念“上位”的历史责任。所以,小蒙的明天到底如何,值得期待一个满意的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