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经营者“变相”继续使用“生鲜灯”
近日,市民王先生向媒体反映称,他在重庆市九龙坡区黄桷坪农贸市场看到生肉摊点挂着一种泛红光的灯,和其他菜摊白光灯对比,泛红色光非常明显。“‘生鲜灯’已禁用,现在摊贩又使用的是什么新式照明?”对此,黄桷坪街道市场监管所回应媒体记者:“这种‘模棱两可灯’,经过检查不是‘生鲜灯’。”
随着新修订的《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传统“生鲜灯”已很难在市场上见到,但悬挂“市场灯”“鲜肉灯”等模棱两可照明灯具的商家却越来越多。为防止“模棱两可灯”游走在监管模糊地带,各地相关部门除了要加强对上述“新规”的落实,还要划出明确红线,防范经营者和生产厂商钻空子,对使用“模棱两可灯”的行为予以明确回击,杜绝变相“擦边”,还生鲜食物以“本来面目”。
莫让“一禁了之”简单执法扰了人间烟火
“自家店铺玻璃上贴一张招工启事,也要被处罚?”3月15日,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一家图文广告店的遭遇引发热议。当事店主戴先生收到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其于3月6日上午实施了未经批准在建筑物、设施上张挂、张贴宣传片等的行为,违反了《长沙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第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罚款50元。
沿街商铺在自家店门口张贴招工启事本是人之常情,但城管部门以治理城市“牛皮癣”的力度对小店进行处罚。这样的执法力度或许已经违背了立法本意,在客观上可能伤害了城市烟火气。同时,此事折射出的城市管理执法理念以及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保护问题,其负面影响可能超过处罚本身。城市管理部门应当规范执法行为,提高精细化执法水平,倘若处罚失当,损害的可能不只是商户利益,还有营商环境和地方形象。
乐见更多年轻人“反向”创业创新
在乡村打造一处集设计、运营、生活于一体的人文社区,这是浙江宁波设计师张小晨的梦想。如今,她在宁波市江北区洪塘街道鞍山村实现了这个梦想,不仅创立了构城·安山人文聚落,还引入20余家不同业态的企业入驻,实现近百位城市白领在村里工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目光转向农村,将志向投入农村,将青春扎根于农村。
年轻人的“反向”创业创新,是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体现。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回到乡村,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乡村发展模式。但与此同时,年轻人在乡村创业创新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对此,政府和社会应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为年轻人在乡村创业创新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黄威 整理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