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PDF版下载

栏目:爱心妈妈温暖童心

版面: 要闻

新疆兵团妇联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级监护网络

“爱心妈妈+”亲情结对给孩子小家大爱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江平

    □ 任雪英

    “我爱你,妈妈。”“妈妈,这是我画的你,穿着紫色裙子。”“妈妈,我给你戴发夹。”……3月16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妇联(以下简称新疆兵团妇联)按照新时代“木兰”工程家庭教育阶段品牌建设要求在新疆兵团第十一师启动“爱心妈妈+”关心关爱结对活动。现场,来自新疆兵团各师“爱心妈妈”代表和结对孩子们真情流露,互赠礼物,小家大爱的温馨场景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爱心妈妈+’结对关心关爱活动是用心用情用力关爱帮扶困境儿童的温暖行动,有助于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新疆兵团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姜淑霞说。

    构建监护网络 让困境儿童更好成长

    新疆兵团第十一师第三中学五年级二班的娜孜拉·肉孜作为儿童代表讲述了自己被妇联“爱心妈妈”关心帮助的经历,“刚从阿克苏拜城来到乌鲁木齐时,是‘爱心妈妈’第一时间帮我联系学校,每天辅导我学习。”娜孜拉·肉孜刚来乌鲁木齐时对环境不熟悉,学习和生活很难适应,在“爱心妈妈”的教导下,她不仅成绩越来越好,也交到了许多好朋友。“我会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爱心妈妈’,等我长大了,一定像她们一样去帮助更多的人。”娜孜拉·肉孜说。

    对于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一师市政交通集团退管办的“爱心妈妈”马洁来说,16岁的杨彤童就是自己的孩子。2014年的一个夏天,小彤童玩耍时跑进了马洁值班的办公室,马洁问小姑娘家住哪儿,她却一句话也不说。

    后来马洁才知道,小彤童智力发育迟缓,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家中的经济来源仅靠母亲打零工和救助金,生活窘迫。得知情况后,马洁隔三岔五就去看望孩子,还帮其联系特殊学校送她上学。面对孩子不适应校园的情况,马洁耐心地和她聊天谈心,鼓励她,还常常带着她参加志愿者活动,让她适应社会环境。时间久了,杨彤童也会动情地称呼马洁为“妈妈”,这让马洁心里暖暖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一师妇联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以“爱心妈妈+”为品牌的系列巾帼志愿服务深受万千家庭欢迎。近年来,新疆兵团第十一师先后启动了新时代“木兰”工程,组建木兰巾帼志愿服务队78支,志愿服务者320人,更好地服务全师妇女、儿童和家庭。

    据了解,此次在“爱心妈妈+”结对活动契机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一师党委将进一步整合资源,推动各部门加强协作,积极促进建立关爱困境儿童的政策推动机制,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作的工作格局,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监护网络。”

    结成亲情对子,将温暖帮扶落到实处

    作为“爱心妈妈+”关心关爱示范单位,自2017年至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妇联持续深入开展“爱心妈妈+”关爱行动,形成师、团、连(社区)妇联一把手负责的“爱心妈妈+”志愿服务工作组织体系,形成了领导重视、上下齐抓、一抓到底的工作格局,并将其作为服务妇女儿童、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每年6月、12月全师会集中开展困难家庭儿童摸底调查工作,形成动态管理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妇联让“爱心妈妈”与困境家庭儿童结成“一帮一”“一帮多”“多帮一”的亲情对子,把精神关爱、经济帮扶、亲情温暖落到实处。

    自“爱心妈妈+”关心关爱活动开展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各级党政领导积极响应、亲自带头,各级干部踊跃参与,全师300余名干部加入“爱心妈妈+”团队,现有100余名困境家庭儿童得到“爱心妈妈”的关心关爱。

    姜淑霞告诉记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级妇联组织持续深入推进“爱心妈妈+”关心关爱活动已经在向经验体系迈进,也是深化“家家幸福安康工程”落地落实在兵团各地的暖心之举。各级妇联组织在推进过程中,深入实施“木兰·家庭服务巾帼行动”,以“木兰·暖心关爱行动”为重要抓手,加强协调联动,会同教育、民政等部门,共同承担关爱服务职责,做到走访摸排经常化、结对帮扶精准化、人文关怀长效化、纾困解难具体化。

    下一步,新疆兵团妇联将精准确定关爱服务对象,广泛招募“爱心妈妈+”队伍,多措并举推进关心关爱活动,把“爱心妈妈+”作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妇女儿童做好事办实事的工作品牌,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