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PDF版下载

栏目:科技女性话创新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版面: 要闻

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张蕾

推动“人工智能”更好守护群众健康


    主人公心语

    发挥女科学家独特作用,在持续致力于科技创新的同时,不断发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梗阻”,助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让人工智能更好地守护群众健康。

    ——张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任然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成了热频词,这让已在人工智能领域深耕了20余年的张蕾倍感振奋。

    作为四川大学智能交叉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和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系主任,在张蕾看来,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有创新、绿色、开放等特性,“最终都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人民幸福安康。”

    这也让张蕾深感荣幸,正是跟随导师在人工智能领域不懈地潜心研究,她如今涉足的智慧医疗与人民群众的安康息息相关,已走在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中。

    够“拼”够“轴”

    翻开“80后”张蕾的学习履历,看得出她一直很“拼”——本科在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数学专业学习,后保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博连读,并在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作为引进人才,张蕾到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后,29岁评为教授,30岁评为博导。张蕾却表示,这样的履历在人工智能领域并不鲜见,她还不够“拼”,她只是很“轴”。

    张蕾在科研院所的大院中长大,军人出身的父亲对她要求严格,早起晨跑、自律学习,树立目标并不折不扣地去实现,成了张蕾刻在骨子里的生活习惯。

    在张蕾攻读博士期间进行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时,人工智能发展正处于低潮,但她仍旧跟随导师,努力沉淀和积累,静待厚积薄发,张蕾的“轴”劲让她最终等到了席卷全球的人工智能热潮的到来,中国近十余年不断将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人工智能领域,张蕾终于可以大显身手。

    潜心研究

    多年来,张蕾和团队的研究领域是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及其在医疗行业的应用,着重致力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及其记忆机制的相关理论研究,并将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医学数据的智能分析。

    张蕾所在团队是四川大学智能医学中心,与华西医院等医疗机构开展长期密切的合作,建立了多病种、一系列智能医学辅诊平台。相继研发了“肺结节CT影像智能辅助检测及诊断”“乳腺癌智能筛查系统”“神经外科术前智能辅诊一体化平台”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胎儿磁共振成像生长发育系统等多套智能医学诊疗系统,并累计部署了包括华西医院在内的数百家医疗机构。其中,“乳腺癌智能筛查系统”运用进了四川省的民生工程乳腺癌的筛查中。

    张蕾描述,该系统设备外形就像一个机长箱的大小,非常便携,不受筛查地域限制,并且筛查时仅需要1位技师操作超声探头即可,而且筛查速度快,在几分钟内就能完成1例乳腺癌筛查,实时获得人工智能的筛查结果,并自动生成报告。因为系统的便捷、快速、准确,在乳腺癌筛查的民生工程运用中,很大程度上为涉及筛查的基层政府部门、地方医疗机构等组织带来一定的便利,也让这一民生工程覆盖到了更多的农村妇女。

    勇攀高峰

    如今,“智能乳腺癌智能筛查系统”是其团队自研的“智能乳腺一体化平台”的一个部分,该平台至今已经迭代至第四代。

    张蕾讲述,系统最初的研发源自华西医院医生的诉求,但系统在医院应用后,出现了不符合医生使用场景等各类问题,于是研发团队不断去调校、攻克一道道难题,不仅算法在不断迭代,系统的载体设备也不断变换着各种形式,以更好地应用各类场景。

    “科研成果的转化及应用推广,其实是一个多领域交叉融合的过程。”张蕾说,在她看来,这正是女科研工作者的强项。

    “有很多相关领域的研究表明,女性似乎更擅长与大脑左右半球的信息交换相关的任务。因此,女性可能在处理关联和交叉信息方面的能力更强。”张蕾表示,在信息高度融合和交叉、各领域科研工作者高度协作的今天,这些特质,使得女性更具有某种独特的优势。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指出,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

    对此,张蕾备受鼓舞,“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一环,完成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三部曲’,才能真正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张蕾说,她将和团队继续秉承“潜心研究、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并发挥女科学家独特作用,在持续致力于科技创新的同时,不断发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梗阻”,助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让人工智能更好地守护群众健康。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