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明创建 PDF版下载

版面: 文明创建

吉林省通榆县打出理论宣讲、积分兑换、志愿服务“组合拳”

接地气聚民心 文明新风入万家


    村民参加“报吧”书屋举办的民族团结演唱会。

    在积分兑换点,村民们排队兑换生活用品。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李熙爽

    用“富强”“民主”“文明”等词语为单元门命名,让居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植于心;开展形式丰富的理论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千家万户;组织志愿者关爱困难家庭、照顾独居老人,用志愿服务擦亮文明底色……

    自2018年入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国家级试点县以来,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以群众的需要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整合全县资源优势,建立了20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八大基地”,以“小积分”激活“大德治”体系建设、“四道”评选、特色宣教、志愿服务为载体,着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档升级,奋力谱写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通榆答卷。

    理论宣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心见行

    “同学们,我们不仅要了解雷锋的故事,还要学习雷锋精神,做雷锋的传人!”日前,在热烈的掌声中,张树森走下讲台,结束了自己每年的“固定行程”——雷锋主题宣讲活动。

    张树森是通榆县包拉温都蒙古族乡“五老”志愿理论宣讲服务队的创始人。2005年,他和乡里的四位老人一起组建了汇聚“老劳模、老教师、老干部、老专家、老战士”的“五老”志愿理论宣讲服务队,通过宣讲党史故事、英模事迹等内容,积极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倡导文明新风尚。

    为了让党的“好声音”唱响乡里的每个角落,让文明“新风”吹入千家万户,五位老人通过徒步、骑马、开拖拉机等方式深入田间地头、牛舍菜棚为群众送书籍、作宣讲。

    “我们的足迹不仅遍布全乡,还受邀到全国多地开展宣讲活动,最远去过深圳哩!”张树森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五位老人一边宣讲一边跟乡亲们谈心,发现哪位乡亲遇到困难,就积极帮忙解决。“党的政策越来越好,群众的日子也越过越有奔头。我们捐款帮助过的张大姐,过去家中病人多、负担重,生活一度很困难,这几年在政府的帮扶下,张大姐一家住进了新房子、开起了小饭店,日子红火起来了!”

    不仅组建宣讲服务队,张树森还开设了一间名为“报吧”的农家书屋,向村民免费开放。书屋中专门设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室”,筹集了200多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读本,有30个座位供村民在此学习。此外,书屋还定期举办宣讲、科普活动,向大家宣讲党的政策、普及科学知识、宣传农村的好形势。

    张树森说:“家乡地域偏僻,过去人们了解世界的途径不畅通,部分乡亲法律意识淡薄,青少年行为不规范、违法乱纪的事也时有发生。想要改变乡风,就要以文明之风浸润人心,这也是我组建宣讲服务队、开设书屋的初衷。”

    以文化人,涵养文明新风。近年来,包拉温都蒙古族乡撤“三桌”,涌“三潮”——人们改变了围着赌桌、酒桌、网桌转的陋习,普法潮、科普潮、文化潮在乡间兴起;农户主动走入书屋读书看报,学习科技种植养殖技术;学习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后,乡里的30多名青年主动申请成为环境保护志愿者,巡逻保护草原和森林,上百名学生加入环境保护队伍,每周捡拾两次垃圾,讲文明、树新风的浓郁氛围在乡间出现。

    包拉温都蒙古族乡的变化是通榆县培育时代新风新貌的缩影。通榆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年来,通榆县通过广宣巧引的方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心见行,仅2023年,通榆县各级单位就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展宣讲活动500余次,各乡镇、街道平均开展各类宣讲活动200余次。不仅宣传频率高、氛围浓,通榆县还在丰富宣传方式上下功夫,通过采取“示范+引领,关键少数‘带头学’”“线上+线下,立体联动‘随时学’”“宣讲+送学,深入基层‘贴近学’”“草根+乡贤,百姓名嘴‘创新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普通话与地方话相结合,将大道理变为小故事,不断推动理论宣讲和思想教育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更具活力。

    积分兑换,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

    春风拂面,冰雪消融。3月,吉林大地迎来新一年的播种季。

    在通榆县胡家店村,农户们不仅要忙着储备地膜、化肥等农资,还要深入田间地头,完成秸秆科学离田工作。

    “按照村里规定,我家在10天内完成秸秆离田,一下拿到了50分!正好家里调料快用完了,用积分兑换调料,非常实惠!”

    村民刘女士口中的“积分”,源于通榆县开展的“小积分”激活“大德治”活动——将环境卫生、公序良俗、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中心工作等6大项工作细化、量化纳入德治积分体系,通过积分兑换建立起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机制,探索乡风文明和基层治理的崭新路径。

    通榆县开通镇人民政府宣传委员肖飞告诉记者,活动刚开始推进时,村民的反响并不强烈,“为此,开通镇各村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活动方式。”

    胡家店村将“小积分”活动与“干净人家”争创活动相结合,发动全村107户有庭院的农户积极参与到环境卫生评比活动中,组织村干部和老党员、群众代表逐户对农户室内外及庭院卫生进行评比打分,按照评星等级赋分,获得的积分可以到兑换点兑换生活用品。实惠摸得着、看得见,村民们参与积分活动的积极性迅速提高。

    “如今,胡家店村不仅屋舍整齐、庭院美丽,每家每户还将自己的‘分担区’打扫得干干净净,走入村子,就像走进了一个大公园。”更让肖飞感慨的是,积分兑换让村民们的思想有了显著改变。她给记者举例道:“有一次,村里发出清扫街角绿地的号召,几分钟内,就有20多名村民主动报名。为了提高村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村子规定考上重点高中奖励200积分,考上大学奖励500积分,如今,村子里的向学之风更浓了。”

    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中,也能看到胡家店村村民“秀”村容的视频作品。村民们不仅关心自己的“小”家,还将村庄当作“大”家,主动参与村子的各项工作,携手助力村庄发展。正如肖飞所说,新风气带来新农村,新农村带来新生活。

    据悉,如今,“小积分”激活“大德治”体系建设工作已在通榆县172个行政村全面铺开,截至目前,参与“小积分”活动的村民已达53540户,2023年全县累计赋分1400万余分,通过这项活动,农村大操大办、天价彩礼、薄养厚葬、奢侈浪费等陋习得到了有效遏制,各村村民的思想有了显著转变,农村精神文明得到了有效提升。

    志愿服务,激发文明新风尚

    关爱困难家庭、照顾孤寡老人、投身社区治理……近年来,通榆县的各大帮扶活动中,都有志愿服务队的身影,身穿红马甲的志愿服务者,已经成为通榆县的亮丽风景。

    通榆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志愿服务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要活动方式,“我们组建了‘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等8支县级专业志愿者队伍和182支乡(镇、街道)支援队伍,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数万次,受益群众百万余人次。”

    其中,理论宣讲志愿者团队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为主要内容,实现了全县无死角、全覆盖式宣讲;农牧业科技服务志愿者在全县开展了科技之冬、科技之春、科普大集等农业科普知识宣传活动,提升农村科学种田技能水平;县文艺志愿者创作了二人转、歌曲、书法、绘画、剪纸等节目,开展 “送戏下乡”演出活动和送文化下乡活动,进一步丰富农村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此外,通榆县还大力开展特色文明实践活动,例如“我们的节日”“弘扬好家风·传承好家训”等,不断丰富活动形式,优化服务内容,受到群众的广泛点赞,通榆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榆县向海乡创业村农家书屋也被评为吉林省“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