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心语
坚持和热爱,让我拥有创新的勇气和自信,也让我在“为祖国献石油”的路上脚步愈加坚定。
——于世娜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建
□ 王丹青
“如果让你对19年前的自己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电话里,听到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的问题,胜利油田海洋采油厂科研所副所长于世娜沉默良久,温柔的嗓音再度响起时,却带有一丝哽咽:“我想说,很感谢当初那个‘傻傻’的自己,用满腔的热爱与坚持,投身于胜利浅海油田的勘探开发事业。”
2005年硕士毕业后,于世娜便进入胜利油田海洋采油厂工作,至今已是第19个年头。这19年里,她亲身经历了胜利油田海上油气开发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一步步成长为勇挑重担的骨干人才。她所承担的科研攻关课题先后8次获得“胜利油田科学技术进步奖”,所在团队被评为油田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其个人先后获得胜利油田刘兴材地学开拓奖一等奖、中石化优秀开发方案技术首席、中石化产能建设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为了父亲的心愿,也为了自己的热爱
1999年,于世娜考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习石油工程专业。“在我的概念里,没有什么专业是‘不适合女生读的’。”于世娜回忆说,“选择这个专业,除了因为我本身就很喜欢理工科,喜欢石油,还为了圆父亲的梦。”
于世娜告诉记者,自己的父亲是一位退伍军人,转业时父亲本有机会到克拉玛依油田工作,但因为种种原因,父亲放弃了这个机会。“我常常听爸爸给我讲这个故事,讲他的遗憾、他的油田梦,这也让我对油田充满了向往。”于世娜怀揣着梦想就读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05年,于世娜硕士研究生毕业。与她同专业的同学里,有人继续攻读博士,有人留校工作,还有人进入研究院,于世娜却收拾好行李,来到了胜利油田海洋采油厂。
“希望能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对海上油气开采做一份贡献。”于世娜说。于世娜的丈夫比她早两年毕业,先进入海洋采油厂工作,“海上作业很辛苦也很孤独,最久的一次,他(丈夫)连续出海28天,直到下船踩在地面上,依然感觉地面在晃。”即便知道海上勘探工作的艰苦,于世娜还是毅然踏上了这条路。2006年,于世娜在山东东营的偏僻小镇仙河镇(海洋采油厂所在)拥有了自己的小家,她更加心无旁骛地投身于海上油田勘探开发事业。
“与时俱进”终身学习,为科技创新打好基础
海洋是珍贵的“蓝色国土”,海底蕴含着丰富的石油等矿产资源。但在2005年前后,胜利油田海洋采油厂正处于“创业阶段”。
于世娜坦言,自己刚到海洋采油厂时,单位里的研究生不多,女性更少。“领导、同事都对我抱有很高的期望,让我进入地质勘探部门工作。”于世娜告诉记者,这个部门承担着采油厂的科研攻关任务,要通过地质勘探研究为采油厂寻找储量,为采油厂未来一段时间的油气开采打好资源基础。
对刚刚走出校门的于世娜来说,这无疑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海上勘探投入大,部署一口探井至少需要上千万元,每一口井都直接关系到全厂的整体效益,不允许出任何差错。”顶着压力,于世娜明白,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停地学习、钻研,把失败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那段时间里,白天,于世娜忙着处理工作上的任务,夜晚,是她“充电”的时刻。关上房门,泡一杯咖啡,她便一头扎进厚厚的资料中。“我觉得永远不要放弃学习,一定要‘与时俱进’。”如今,于世娜仍然保持着学习的习惯,她的电脑里保存着工作以来每一口井的资料,手边的5个笔记本分门别类记录着不同的数据资料。
2009年,于世娜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她接到了一个重要的任务——独立部署井位。“井位部署工作直接关系到勘探的成败。我想证实自己,更不想耽误厂里的工作。”3个月里,于世娜没有休息日,一心扑在工作上。最终,于世娜交出了一份优秀的井位部署方案,实施后获得成功,被评为胜利油田2009年秋季论证会二等奖。
“这是我至今难忘的一次工作经历,也让我在后来的工作中越来越自信。”此后,于世娜开始承担越来越重大的项目,她潜心攻关海上油田勘探部署、新区建产等科研任务,她主要参与部署的多口探井获得重大突破,获得中国石化油气勘探重大发现一等奖。
用科研为油田增储上产、高效开发作出贡献
工作19年来,于世娜牵头论证部署的多口井试油获得日产百吨以上的高产油流,确保海上油田连续9年稳产超产,海洋采油厂也从初见时的“创业阶段”变成了于世娜“强大的娘家”。“‘我是来自海洋采油厂的于世娜’,每次我自我介绍时,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这份自豪转化成于世娜在工作时的底气和自信,支撑着她在创新的路上不断前进。
于世娜告诉记者,胜利油田的油藏类型是“碎块化”的,勘探难度本就很大,寻找潜山油藏更是“难上加难”。“之所以叫‘潜山’,就是因为它像一座深埋在地下的山,经历和沉积时间也是最长的。”2003年前后,海洋采油厂曾对潜山油藏进行开发,但由于技术和认识的限制,采收率并不高,油井也陆续关停。
但于世娜和同事们研究发现,胜利海上潜山油藏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2018年,我们决定从科研攻关开始,让潜山油藏重新焕发活力。”于世娜带领团队用了2年的时间“走出去、请进来”,联合多方资源、学习先进经验,逐层优化方案,重新部署井位。
“当时正好是国际油价低迷的时期,我们的方案一再修改,为的就是最大限度降低经济平衡油价,提升开发效益。”确定好方案之后,于世娜和团队成员用了将近3年的时间攻关布井,最终让沉寂多年的潜山老油藏再现新活力,为类似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借鉴。
此后,作为海上大幅提产能团队核心成员,于世娜又主持了埕岛油田新区产能建设项目,效果超出预期,较早期同类型油藏产能提升3倍。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胜利油田时曾提出,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激励于世娜在科研报国的路上奋力前行。“在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海洋油气开采还是个冷门的项目。越是这样的时刻,越需要我们从业者的坚持和热爱。”于世娜告诉记者,坚持和热爱,让她拥有创新的勇气和自信,也让她在“为祖国献石油”的路上脚步愈加坚定。“我将会继续坚守在海上油气开发科研一线,用实际行动为胜利海上油田增储上产、高效开发作出贡献。”于世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