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评论 PDF版下载

栏目:新闻壹段评

版面: 视点评论

新闻壹段评


    加强监管,让网红“口有遮拦”

    “死者被活埋”“案件有成年人帮凶”“头骨面部全碎了”……近日,河北邯郸初中生遇害案发生后,一些网络博主乃至粉丝量较大的网红博主发布上述不实言论。有专家指出,随着影响力的扩大,网红博主的言论不仅能够吸引眼球,更有可能成为引导舆论的重要力量。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博主可以自由表达观点,但这种自由并非没有边界,监管部门、平台和社会应加大对网红博主的监督力度,在保障言论自由的同时强化正确导向。

    拥有众多粉丝的网红属于公众人物范畴,因为拥有更多的受众和话语权,在发表言论时理应考虑社会影响,因此,针对网红言论边界的监管尤其必要。要抓住网红等“关键少数”,牵住网络信息内容生态净化的“牛鼻子”,将网红言论过界的行为纳入劣迹名单监管,加强监管和惩治力度,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职场“空窗期”不该成为就业“绊脚石”

    “公司规定,由于‘空窗期’大于3个月,招聘无法继续推进,祝顺利。”近日,李臻接到了本月第4份面试结果通知,这次依然难逃失望。李臻的遭遇并非个例。“职场人的简历不敢有空窗期”成为热议话题,当一些职场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学习或是探索自身更多可能性后,渴望回到职场,却发现“空窗期”给他们“减了分”。

    如此“一刀切”的做法涉嫌就业歧视及侵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空窗期”成为热议话题,不仅其本身导致的就业公平问题需要受到重视,背后隐藏的其他相关问题同样不能忽视。有关部门不仅应当禁止企业为“空窗期”设置不合理的入职门槛,同时也要对其他问题做好防范,才能避免“空窗期”成为就业的“绊脚石”,进一步维护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虚假环评报告要处罚更要预防

    靠抄袭半小时就能编一份环评报告,环评师到现场勘察摆样子甚至有的从未出过现场,许多报告编制人员署名为代签……2023年至今,国内多个省市曝光了环评弄虚作假典型案例,案例暴露出环评师资质管理松懈、评审专家把关不严、平台预警机制滞后等诸多漏洞。

    面对虚假环评报告的出现,要处罚更要预防。环评报告的价值,不在于其出问题后进行惩戒,而在于从源头上进行把关。首先,环保部门应严把“质量关”,加强环评信用平台智能化建设;其次,应积极完善现场质询制度,确保其真实性与准确性;最后,要将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落到实处,加大环评报告的公示力度并重视听取公众的意见,进一步增加开放性,切实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侯文雅 整理点评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