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嫂初心不改 穷岛变黄金岛
来到蚂蚁岛,当年妇女们搓草绳、建海塘等气吞山河的壮举总是会被一次又一次提及。
“日积一分,月积三块,三年不分红,老婆养老公。”在豪气的口号声中,妇女们凭借一双双勤劳的双手,日夜搓草绳,三年时间积下6万多元,打造了一对机帆船,命名为“妇女号”。
“苦战三年,围塘造田”的号召下,300多名妇女冒严寒、顶烈日、抢时间、赶潮水,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海塘建设工地,计划三年的工程只花费了一年零四个月,一条长1300米的“三八海塘”提前建成。
从84岁林妙珠的口中,记者得知更为凶险励志的故事。作为第一位女老轨(船上的轮机长),林妙珠打破了妇女不能出海的禁锢,更是曾亲历风灾海难。笑称自己“裤子贼破、胆子贼大”的她,现在总说自己“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个福,享的是党和政府的“福”。
时至今日,蚂蚁岛的妇女们仍旧干劲冲天,奋战东海立奇迹。
不同于长涂镇的“三八仓库”变身成“小蓝之家”,蚂蚁岛的三间仓库被改造成“共富工坊”。这“身披”夺目色彩的工坊与修缮一新的“三八海塘”仅一条马路之隔。
蚂蚁岛素有“虾皮之乡”的美称,虾皮加工已有200年历史。结合传统虾皮制作行业,渔嫂们积极参与“‘三八’创业园虾皮加工基地”创建和集虾皮产品研发试制、包装创意设计、工业体验游、直播带货创业为一体的虾皮“共富工坊”综合体打造工作。依托“共富工坊”建设,岛上100余名村民化身生产、加工、运营的“主力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月均增收约1000元。
“新渔嫂”坚守使命 共铸军功章
舟山是东海要塞、驻军大市。这里有一群特殊的“新渔嫂”——军嫂。家门连着营门,军属牵动军心。舟山各级妇联组织摸实情、问需求、送服务,精准对接资源,让军嫂找到实实在在的归属感。
走进定海区盐仓街道塔山社区军嫂微光空间,十余名军嫂正在忙碌地制作点心。免费的烘焙技能培训让军嫂有一技傍身,人生开启了多种可能。
“用一个个兴趣班、一场场表演把大家组织起来,用一次次志愿服务把大家凝聚起来。”舟山定海军嫂义工艺术协会会长、盐仓街道妇联执委黄亦禧介绍。
位于新螺头村的军嫂创业工坊,是聚焦军嫂就业需求愿景结出的果实。新螺头村与辖区龙头企业7412工厂签订“共富工坊”建设合作协议,将闲置农房打造为工坊,紧贴当地产业链,通过布艺印染、器具打造、舰模制作等特色项目,帮助赋闲在家的军嫂实现灵活就业,人均月增收3000元,带动村集体增收5万元。
军嫂来自天南海北,初到舟山,难以融入是常态。在工坊发起人之一关明看来,这百来平方米的活动空间,不仅是军嫂增收的场所,更是她们精神富足之地。“嫂子们聚在一起,解决了精神内耗,真正把家安顿了下来,把心安定了下来,做军人稳定的后方,共铸军功章。”关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