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对一”针对性帮扶:专业志愿者上门服务
除了日常的陪伴,“洞口妈妈”志愿者还根据女童的具体情况展开针对性的帮扶。
今年10岁的女孩小宇(化名),自幼被诊断为自闭症。前些年,小宇的父亲因脑出血后遗症,无法再干农活儿,小宇母亲只得就近打工,但收入不高,小宇的康复费用和父亲的医疗费用让这个家庭负债累累。“洞口妈妈”志愿服务活动将小宇纳入了服务对象,定期上门为小宇开展“多对一”康复训练。
“洞口妈妈”志愿者、洞口县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肖丽文和两位送教老师为小宇量身定制个性化干预方案,设计了“厨房小能手”“生活有妙招”等生活情境主题,通过“舀汤圆”“夹面条”“拧瓶盖”“折纸盒”等操作练习,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
通过评估,肖丽文了解到,小宇的认知水平严重低于同龄儿童。于是,肖丽文在课前精心准备有声有色的教具,如会唱歌的动物、五颜六色的水果、形状多样的物品等,通过“听一听”“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带来的不同感官体验,引导小宇进行大小、粗细、颜色、图形、分类的认知训练,从而提高其认知能力。如今,小宇的状态已有明显改善。
为了让小宇有更好的成长环境,肖丽文还积极联系邮政公司、惠州市洞口商会等爱心企业或组织对小宇家庭进行爱心帮扶。
建强“洞口妈妈”队伍:全方位守护不漏一人
护航女童成长需要“洞口妈妈”主动出击,选好“妈妈”、建强队伍是关键。
“各村(社区)都与志愿者进行过谈心,从是否发自内心、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身体状况能否胜任等方面对志愿者进行考察。”洞口县妇联主席何娅红说,在结对帮扶中,“洞口妈妈”志愿者要给帮扶对象建“基本信息”一人一档、“成长手册”一人一本、“结对爱心卡”一人一份,要做到“六看六问”:看是否面临性侵、校园欺凌等不法侵害,问是否知晓求助途径;看身体健康状况,问身体发育是否正常等情况;看是否校外租房,问是否与异性监护人分铺分房居住;看居住环境,问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看是否正常上学,问是否厌学、沉迷网络;看假期生活情况,问防溺水、防触电等安全知识掌握情况。“真正做孩子远离危险的知情人、安全成长的保护人、面临侵害的吹哨人。”
同时,县里组建了“洞口妈妈”宣讲团志愿服务队伍,向全县志愿者和家长进行安全教育宣讲。
2023年11月,在县妇联的牵头下,洞口县人民检察院与县教育局共同抽调骨干力量组成“洞口妈妈”讲师团,向全县24个乡镇(街道、管理区)的3736名“洞口妈妈”村级志愿者开展了27场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政策解读及儿童自我保护知识宣讲培训。
“我们组织10余名专业心理教师,耗时一个多月,编写《家庭保护安全教育手册》,包含防溺水、防性侵、禁毒、防电诈、防欺凌、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内容,发放了15万册。”担任“洞口妈妈”志愿宣讲团队长的洞口县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曾华容说,她们还开发了防性侵安全教育系列课程,分成社会版、家庭版、教职员工版、学生版,向不同群体进行针对性宣讲。其中,学生防性侵教育公益课宣讲了185场,覆盖全县23个中心校、9所县直属学校、4所民办学校,做到“不落一校,不漏一人”。
洞口县委书记吴韬表示,“洞口妈妈”是洞口县推进“利剑护蕾”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一项创新工作,注重发挥女性爱心、细心和责任心兼具的优势,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了“巾帼力量”。通过打造全方位、全过程的保护体系,弥补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有助于解决未成年人保护“事后处理”大于“事前教育”的问题,实现“帮助一名儿童,稳定一个家庭,安定一方社会,造福一代后人”。“今后,洞口县将继续深化‘洞口妈妈’志愿服务活动,将这种奉献精神传递下去,谱写好巾帼志愿服务的洞口新篇章,在奉献社会、服务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发挥妇女的‘半边天’作用。”吴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