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建
□ 赵丽华 张祯
春日午后,伴随着玉兰花香,山东省邹城市凫山街道凫山路社区的李利军执委工作室响起了阵阵掌声。李利军一身朴素,坐在会议桌的最东头,激情讲述着父辈传下来的红色故事和担任党支部书记以来的心得感受。社区巾帼网格员和妇女群众代表坐成两排,大家一边听、一边翻看会议桌上的各类学习资料,对红色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退而不休 她为红色传承献出不老之心
年过70的李利军是兖矿机关幼儿园的一名退休老师,目前在社区担任南宫房小区第二退休党支部书记,同时兼任凫山路社区妇联执委。她退而不休,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红色宣讲、家庭教育、社区治理等工作中积极发挥正能量。
李利军的父亲于1937年5月参军入伍,母亲于抗日战争期间参军入伍,作为战争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老人们为子女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革命故事。这一次,李利军给大家讲的是父亲的排长和两块银圆的故事。在一场半夜两点的夺桥突围战前,排长郑重地将两块银圆交予父亲,“到时候给俺娘”,然后头也不回地冲向敌人机枪扫射下的桥面……讲到这里,在场所有人无不落泪。李利军说当年她听到这里时,忍不住问了一句,排长后来怎么样了,父亲摆了摆手,很长时间一句话也没有说。
父母的红色基因深深影响了她,李利军也形成了艰苦朴素、平易近人、助人为乐的优良作风,她积极投身到社区基层工作,发挥老党员的余热,精心准备手写宣讲稿件,细致到开场引入和结束收尾的场景,她都一遍遍打磨推敲。因为宣讲时魅力四射,街道社区的许多党员、群众都“粉”上了她。
学而不怠 她把每件小事用笔记录下来
宣讲之余,李利军始终不忘随时“充电”。在工作室的桌上,一排排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记录本,稿纸整整齐齐、分门别类地摆放着,这些分别是她的学习笔记、红色故事摘抄、家庭教育心得和历次宣讲手稿等。她还将各类材料都细致地加上了统一的封皮和目录,一个写着“一目了然”的档案盒里,是她所有学习材料的总目录,在这里能精准地找到每一项内容的索引。一年365天,除了大年初一,她几乎每天都会学习和摘抄,方便自己与时俱进地了解最新知识。工作室书桌上满满四盒子的空笔芯,也见证着她每天的坚持。
李利军多才多艺,会唱歌、会拉手风琴,她还将这些特长都引入宣讲工作中,创新文艺宣讲模式。2021年以来,她经常在网格楼院内组织开展“听党话、颂党恩、跟党走”“文化进万家”“情暖重阳节,爱在凫山路”等主题宣讲活动,支部牵头、群众参与,用欢快的形式宣讲党的好政策、好声音。
微而不弱 她为社区治理积聚点点星火
予人星火者,必怀有火炬。李利军时刻奔忙在路上,南宫房小区家家户户的情况,她也都清楚。她长期关注社区“一老一小”问题,带领社区巾帼网格员,致力于家庭教育和退休老人的居家服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许多带娃的爷爷奶奶支招教育孙子孙女的方法心得,为行动不便的社区老人提供多种上门服务。用她的话说,“我以前做幼儿园老师,十分注重家庭教育。小区很多人是我的学生,他们的孩子也是我的学生,我说的话他们都听。做基层工作要走群众路线,多跟群众走得近些、多为群众想一些,群众自然都信任你。”
在社区妇联的支持下,李利军在自己家里建立了社区首个党员中心户“妇女微家”——“红心妇女微家”,并且成立了一支由退休党支部成员、巾帼网格员、妇女群众代表组成的小区合唱团。网格员休息时经常聚在李利军家里,听她讲红色故事、传授带娃经验。她和爱人一个拉起手风琴,一个吹起笛子表演起来,大家在欢笑声中洗去了一天的疲惫。
在刚刚结束的凫山街道五星级党支部授旗活动中,李利军又为年轻党员和社区党支部讲起了她所带领的五星支部的故事。她的红色宣讲事业,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