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评论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评论

甘肃西和县宁家村在保护传承中谋发展

乡村博物馆为美好生活赋能添彩


    图为宁家庄博物馆。

    村里的妇女在笤帚加工车间忙碌。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袁鹏

    “我是土生土长的宁家村人,村里的博物馆建成后,经常有外村或外地的游客来游览,博物馆成了村民和外界接触交流的一个窗口。闲暇时,村民们总会来博物馆转一转,博物馆前的广场已经是村民聚集活动的场所,今年春节的社火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日前,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来到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长道镇宁家村采访,矗立在村民广场的“宁家庄博物馆”格外引人注目。

    村民严占全向记者介绍,“宁家庄博物馆”建立以来,就成了村民们学习、休闲的重要场所。用他的话说,博物馆影响了村民们的生活和观念。

    村里的博物馆

    严占全之前是宁家村的村支书,几年前,他考上了镇里的公务员,目前虽然在镇里工作,但一家人仍旧生活在宁家村。在严占全眼里,博物馆是宁家村一个特殊的存在。

    在距离西和县北部30多公里外的宁家村,这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据当地文史学者介绍,宁家村的位置处于古祁山道,这里是古陇蜀道在北部的一个出口,也是古代陇人入川的必经之地。这里距离前秦文化的核心地域陇南市礼县非常近,著名的大堡子山秦公大墓就在附近。而宁家村的出名,也正是源于一件珍贵文物的面世。

    1982年,宁家庄一位村民在村北侧取土时,发现了一件橙黄色黑彩陶器。巧合的是,发现陶器的宁家村所在的台地正是一处古文化遗址,早在1959年,该文化遗址就经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西和县文物保护单位。

    这件陶器当时就引起了西和县文化馆工作人员的注意。后来,根据陶器的色彩、陶质、纹饰等特征,经上级单位文物专家认定,该器物为新石器时代晚期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物,是原始氏族或部落的首领专用,作为象征、代表权力的遗物,也就是后来相关报道中所称的“权杖头”。

    记者在博物馆采访时了解到,博物馆的文物包含了五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以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为主的骨圭、鱼纹彩陶盆、彩陶权杖头等新石器时期文物;以寺洼文化为主的陶鼎、马鞍口罐等青铜时期文物;还有汉代的鸭蛋壶和陶坊及以动物陶俑为主的唐代的部分历史文物等。村干部向记者介绍,这些馆藏文物大都是博物馆成立时由当地村民自发捐赠的。

    而多年前那件从宁家村出土的陶器“权杖头”后来被认定为一级文物,目前由甘肃省博物馆收藏。一个小小的“权杖头”,无疑是宁家村文化遗址的一个重要发现,它也成为人们重新认识宁家村、开启这个文化遗址的一把神秘钥匙。2011年,宁家庄文化遗址被当地文物部门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村换新貌

    走在宁家村,记者看到,这里别具地方风格的农家小院修葺一新,硬化的村巷小路干干净净。村子里,不时可以看到一些彰显着宁家村历史文化的标识,让人感受到不一样的文化氛围。

    在村里的一隅,有一处被保护起来的仰韶文化遗址的挖掘现场,遗址以陈展的方式供游客们参观,保存有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和碎片等。村里还在这里专门修起了一座凉亭,供前来参观的游客休息。

    “这个遗址距离当年发现‘权杖头’的地方只有几百米。”严占全告诉记者。

    宁家村今天的发展格局得益于近年来的乡村振兴,也和这座村子本身的文化内涵息息相关。

    2021年,宁家村被甘肃列为乡村振兴示范村。在乡村振兴示范村前期规划中,西和县专门召集县里相关部门进行了规划论证讨论。参加会议的文史部门代表提出,宁家村的历史文化内涵非同一般,建一所博物馆更能充分展现宁家村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更加有利于宁家村的发展以及文化遗址的保护。会议同时提出,宁家村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打造,应该以保护传承该村传统村落原始风貌以及当地文化遗址不受损害为前提。可喜的是,上述建议在宁家村后来的规划建设中得到了采纳和贯彻。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在宁家村村容、村貌及其他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提升改造的同时,通过建立村博物馆等措施,宁家庄文化遗址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以“游”促发展

    采访中,记者看到村博物馆附近的笤帚加工车间正一片忙碌景象,恰逢农闲时节,村里的妇女们正在这里制作笤帚。

    “干这个活儿比较方便,随时可以来,这些天趁着有闲空来做工,也可以给家里挣点零花钱。”一名正在忙碌的妇女告诉记者。

    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村,宁家村确立了以发展乡村旅游、苹果种植、笤帚加工和劳务输转位模式的发展格局。近年来,随着宁家村笤帚加工厂的建成,已实现村内160户村民家庭的组织化生产,并带动周边3个村260余户群众参与。除此之外,2022年,宁家村以群众土地入股、村集体统一经营方式,建成了200亩的苹果矮砧密植园,目前参股农户达到112户,全村户均苹果种植达到5亩以上。而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为这个古老的村子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今年,我们将在巩固原有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提升改造,比如餐饮、民宿等,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我们村来旅游。同时,我们还计划整合一些被撂荒的土地,通过公司承包的方式,进一步扩大发展苹果产业。”村书记宁振弟告诉记者。

    闲暇时,和许多村民一样,严占全和家人总会到村里的博物馆或者广场上走走转转。“我觉得现在的村子变了,村民们也变了,平常大家谈论的都是村里和个人的发展,家长里短的是非少了,闹矛盾的少了,人们的心胸似乎开阔了,精神面貌改变了。”严占全说。

    “我有个建议,希望宁家庄文化遗址今后能进行一次有计划的发掘,这不仅有利于文物的保护,同时,对宁家庄文化遗址的深入研究也有利于宁家村今后的发展。”当地的文史学者袁智慧对记者说。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