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家庭周刊 协同教育 PDF版下载

栏目:对校园欺凌说“不”

版面: 家庭周刊 协同教育

家的力量让孩子远离欺凌


    开栏的话

    校园欺凌一直备受社会关注。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2.46亿名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校园欺凌具有常态化和久治不愈的特征,对施暴者及受害者的性格养成及日后生活都会造成诸多负面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施暴者和受害者,都是需要被关注、被帮助的孩子。

    不可否认,校园欺凌的成因非常复杂,与个人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学校管理的滞后和疏忽密切相关。面对校园欺凌,我们最要做的是真正防患于未然,而不是出现一起处理一起。

    为此,本报特推出“对校园欺凌说‘不’”专栏,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法治教育、社会关爱等方面探讨如何为孩子编织起安全防护网,构建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杜绝此类恶性事件及悲剧的发生。

    作者名片

    白璐,科技部2020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如何让孩子远离校园欺凌:0~18岁孩子防欺凌教养指南》作者。

    北京大学医学心理学硕士,性教育专家,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家校社专委会理事;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常务委员。

    ■ 白璐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对此,学校应通过营造对校园欺凌零容忍的环境,在校内积极开展预防校园欺凌的课程等手段来保障学生的安全。同时,家庭也要有所作为。

    我们在研究和实践中发现,家长可以做两件事:第一,通过家庭教育帮助孩子有能力应对此类事件;第二,在孩子遭遇到欺凌时及时给予恰当的帮助。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一个孩子情绪状态越稳定,自我价值感越高,越懂得共情和善待别人,越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协商、拒绝的技能,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往往就越不容易遭遇欺凌事件。即便遭遇欺凌,他们也更有能力处理。因此,这就要求家长注重在孩子小的时候培养他们的这些能力,而不是只专注其学业。每个孩子最早处理情绪和人际交往的方式都是通过模仿父母习得的,再大一些,他们会在和父母的互动中不断学习和调整。比如,当孩子每次出现哭泣、吵闹等负面情绪时,家长总是否定批评,孩子感到自己的负面情绪是不能被接纳的,他们会慢慢学会否定或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但并没有学会如何处理这些情绪。再比如,当孩子遭遇和朋友争吵、关系破裂等人际关系困境时,家长批评孩子做得不对,或从家长的角度强行干预,把两个孩子叫到一起要求他们和好,这时孩子就没有机会学习如何在人际关系中与他人协商、处理冲突、解决问题。

    更积极的家庭教育方式是,把每次孩子出现的负面情绪和人际交往困境当成宝贵的教育机会。家长应理解和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让孩子知道每个人有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是正常的,我们可以采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处理负面情绪。当孩子出现人际交往困境时,家长应理解孩子,与之共情,在孩子情绪平复后,和他讨论遇到的困境、原因及可行的解决办法。通过这样反复沟通和训练,孩子逐渐能成为情绪平稳且有良好人际互动能力的人。而针对孩子自我价值感的建设,我们则需要在生活中随时发现其闪光点并及时给予具体的肯定,给予无条件的爱和支持。当然,孩子会犯错、有缺点,但同时家长要让孩子知道他是有很多优点的、有价值的人。这样他就能自信地学习和生活,解决包括欺凌在内的困境。

    当然,我们无法完全保证孩子不遭遇欺凌事件。那么,我们怎么发现?发现之后要做什么?

    很多时候,孩子遭遇欺凌是不容易被发现的。首先,欺凌事件并不一定导致身体伤害,而欺凌非仅肢体欺凌一种。欺凌包括5种形式,分别是肢体欺凌、言语欺凌、关系欺凌、网络欺凌和性欺凌。其中,只有肢体欺凌且造成明显身体伤害的才比较容易被发现。但近年来,我们发现言语欺凌和关系欺凌的发生比例明显高于肢体欺凌,它们往往更具有隐蔽性,或者不被家长定义为欺凌。因此,最好的发现方法是听孩子说。当然在欺凌事件发生时也确实有很多孩子曾经尝试向家长求助,但家长并未在意。比如,近期发生在邯郸的由欺凌引发的恶性事件中,受害男孩的家长提到孩子曾经告诉家长自己不想去上学。但在听到孩子这样的表达时,大多数的家长会觉得孩子是懒、逃避上学,而不会考虑他是否在学校遭遇了困境甚至欺凌。因此,对孩子的表达,家长要抱有好奇心,和孩子聊聊他到底遭遇了什么?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困境并帮助他。

    另一种常见的情况是,家长认可孩子遭遇欺凌,想提供帮助,他们往往采用“帮孩子讨回公道”的方式,比如,要求老师严肃处理欺凌者,要求欺凌者道歉,或者在孩子遭遇关系欺凌时,家长把两个孩子叫到一起让他们和好。这样的处理方式往往不会让欺凌事件停止,而会让欺凌者采用更加隐蔽甚至升级的方式进一步实施欺凌,让受害的孩子陷入绝境。

    因此,在处理欺凌事件时,家长一定要把孩子的感受和孩子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要充分理解孩子遭遇的事件和他因此产生的负面感受,与之共情,让他知道被欺凌时自己是没有错的,明白家长充分理解他并一直和他在一起。在孩子的情绪稳定后与之讨论可行的解决方案,明确家长能提供的支持和帮助是什么,继而采取行动。

    家庭永远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和最后的底气,面对欺凌事件,家长能做的有很多!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