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味君
草长莺飞、万物复苏的清明时节,野草、野菜在厨房里变成了一道道令人惊艳的美味;青团、乌米饭、清明粑粑、菠菠粿、艾蒿馍馍、社饭成为清明节的时令美味。大江南北都有各自的传统美食,它们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餐桌,也承载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和美好的祝福。
春风藏不住,遥知青团来
清明的美食里,最广为人知的就是青团。上海、杭州、苏州一带的青团多用艾草做成。
青团诞生于祭祀的传统,在一代代人之间流传。两百年前,吴江诗人徐达源写下“相传百五禁烟厨,红藕青团各祭先”的诗句,描述当年人们清明节吃青团,用红藕、青团祭祀祖先的场景。两百年后,青团进入超市、电商,包进了各式新奇的馅料。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随着大众口味的变化而不断创新。除了传统的豆沙馅之外,还有层出不穷的新口味,成了一道独具特色的小吃。无论怎么演变,青团悠长的清香永远都在江南人的春天记忆里。
杜甫也爱的乌米饭历久弥新
在唐代,乌米饭还叫青精饭,杜甫在《赠李白》中就提到“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到了宋朝,青精饭成了浴佛节的斋食。到明朝,乌米饭逐渐演变成寒食节、清明节的食品。明代文学家高濂在《遵生八笺》笔记中记载,在寒食节时“用杨桐叶,并细叶、冬青叶,遇寒食,采其叶染饭”。
制作乌饭要用到南烛树的茎叶。南烛是杜鹃花科的常绿灌木,茎叶含有丰富的汁液,将树叶锤捣揉碎,滤出汁液,然后用来浸染糯米,蒸出来的糯米饭乌黑油亮。畲族人认为,用陈米制作乌米饭,不单能够消减去年的陈米,还能祈愿带来新岁的丰收,有推陈出新之意。
江苏常州、溧阳、无锡、宜兴、金坛和皖南农村等地都有吃乌米饭的习俗。此外,浙江景宁、福建福鼎的畲族也会在春天制作乌米饭。这道杜甫写进诗里的美食,流传了千年,至今还在散发魅力,历久而弥新。
陈年盐菜与腊肉,成都艾蒿馍馍最勾魂
成都的清明小吃艾蒿馍馍,与青团一样用到了艾草和糯米,但是蜀地风味与江南一带流行的青团大相径庭。艾蒿馍馍的馅料是由炒制的鲜肉或腊肉组成的,艾草的苦味,糯米的软黏,腊肉的复杂风味交叠,塑造出独特的口感。
艾蒿馍馍的馅料也有讲究。有些人家按传统的方式做艾蒿馍馍,会选用自家的陈年盐菜或咸青菜,或是盐白菜和莲花白。将咸菜用刀剁细后,再与切成丁的肥瘦猪肉拌成馅料,如果喜欢麻味,还会加上花椒粉。
把肉馅包在加有艾蒿的糯米粉团里,用玉米壳包好蒸熟,艾蒿馍馍就做好了。咬开口感绵软细嫩的皮,肉香四溢,回味悠长。
万家午后炊烟起,白米青蒿社饭香
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此时用于做社饭的重要原料——青蒿和野葱,正漫山遍野地生长。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在清明前要到山里采青蒿,准备做社饭。
吃社饭的传统习俗由来已久,清明前后,社饭祭祖是自古以来的传统,而贵州铜仁等地,当今仍保持这一遗风。
制作社饭首先要采摘鲜绿的社蒿,也就是青蒿。中医认为,青蒿具有清凉的功效。新鲜的青蒿味道微苦,气味清新,入菜别有一番风味。采摘青蒿后要洗净切碎,装入布袋,在清水中反复揉捻,除净苦水,再放到锅里文火焙干。经过了这样的处理,“社蒿”才有资格蜕变成“社菜”,可以加入米饭中烹制。
粘米和糯米要按二比一的比例分别浸泡三五个小时,待米粒吸足水分,这样炒制的时候才易熟。将米饭滤干后倒入簸箕中,再用自制的腊肉、豆干切丁炒香,与已经加工好的板栗、黄豆一起炒至酥香入味。最后将炒好的配料和米饭混合在一起,浇少许煮腊肉的汤煮熟即可。农家大铁锅煮熟的社饭香味扑鼻,粘糯适中,酥而爽口。
不单贵州有做社饭的传统,湖南湘西、湖北恩施等地都能看到社饭的身影。
朴树嫩叶已可摘,潮汕粿笑朴子香
生长在海边的潮汕人重视传统节日,用祭拜向祖先和神灵祈求风调雨顺。粿,称得上是节日的主角。粿是闽南语中对米制点心的统称,潮汕人会根据时令节气,利用时令植物来制作粿品,而清明所在的四月初,是朴子粿的季节。
制作朴子粿,需要先将朴子嫩叶清洗干净并晾干。传统的朴子粿是直接用米磨制而成的,浸泡一个小时以上的大米和朴树叶打成淡绿色的米浆,再往其中加入白糖和泡打粉,搅拌均匀倒入碗中,再上锅蒸制。
朴子粿通体松软清甜,没有馅料也非常美味,其中的秘密就在于泡打粉的加入,制造了蓬松的口感。在大火蒸制的过程中,米浆上层先熟,表面形成有弹性的膜。随着温度渐渐传递到中间,受热膨胀爆开,形成表面开裂的效果。
乐观的潮汕人将这种现象称为“笑”,只有发面到位,火候得宜,粿才会“笑”,口感才蓬松柔软。“会笑的朴子粿”,是节日的祝福,也是美味的象征。
福州清明菠菠粿,甜萝卜丝、芝麻为馅料
南宋著名学者梁克家在《三山志》中记载了福州的清明民俗:“州民踏青,东郊尤盛,多拾野菜煮,谓之菜,亦唐人杏粥、榆羹之意也。”菜,即野菜和肉羹一起煮成的菜粥。菠是福州出产的野产,“菠菠粥”后来就演变成“菠菠粿”。
福州人所说的菠菠草,真正的学名是鼠曲草。福州人认为,只有用菠菠草才能做出最传统、最地道的菠菠粿。
菠菠粿的馅料也非常有特色,其中甜萝卜丝是最传统的一种。将白萝卜(福州人称为“菜头”)刨成粗细均匀的萝卜丝,洗净晾干,再用红糖熬煮入味,加上熟芝麻增香,团成菠菠粿的馅料。萝卜丝独特的口感加上芝麻的香气,裹进柔软的粿皮别有风味,食之难忘。
老北京清明美食 “寒食十三绝”
清明前一日是寒食节,古时寒食节禁烟火,只吃冷食,因此催生了大量美味的特色小吃。而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清明节吸收了寒食节遗留的习俗与食物,寒食节逐渐与清明节融为一体。
老北京的寒食可是很讲究的,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寒食十三绝”,即驴打滚、艾窝窝、糖耳朵、糖火烧、姜丝排叉、焦圈、馓子麻花、豌豆黄、螺丝转儿、奶油炸糕、硬面饽饽、麻酱烧饼、萨其马等。
青团、乌米饭、朴子粿、菠菠粿……这些春天的滋味,已经在清明的传统中和对亲人的思念混合在一起,通过舌尖,直达内心深处。独属于家乡的食物融化在齿间的那一刻,家人的身影,团聚的场景就会被熟悉的味道带回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