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家庭周刊 PDF版下载

栏目:大咖谈教育

版面: 家庭周刊

如何对待孩子的错误


    ■ 曾军良(北京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校长、魅力教育创始人)

    很多人特别害怕孩子犯错,对犯错如临大敌,其实学生是成长中的人,犯错误是再正常不过的事。错误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决定了教育与错误的多维关系。错误对教育者来说并非负担与累赘,而是教育存在的依据,是教育改革的动力。教育是使人由不完善逐步迈向完善的活动,是使人不断从感性走向理性,从错误走向正确的过程。可以说,教育是处在“错误与正确之间”的一种“中介性”活动,错误的存在使教育成为必要,为教育提供了起点,促使教育者转变育人理念,转化思维方式,提升教育智慧,实现教育创新。

    错误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成长契机

    教育有两个着力点,一是培基,一是改错。培基,即顺应受教育者自身的禀赋,在受教育者身心打下健康成长的基础,使其即便犯了错误也不至于失去方向。改错,就是从受教育者的每次错误中找到教育的切入点,帮助他们从中反思、学习,将每个错误都变成成长之“节”。在教育的两个着力点上,培基固然重要,改错也必不可少。一方面,人的成长是一个反复建构的过程,没有人能够做到一贯正确、不犯任何错误。另一方面,受教育者每次犯错,都有改则受益与不改受害两种可能,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受教育者从改错中受益。

    孩子的错误也带给教育者反思。当孩子违规或犯错时,如果教育者只看到学生的“违”而没有看到“规”,就是“单向反应”;如果既能看到“违”,又能反思“规”,则是“双向反应”。教育者应该有勇气反思、承认学校的很多规则、班级管理的规定本身存在缺陷与问题,能够做到以学生的违规错误为契机废除不必要的规则,改善存在缺陷的规则。

    如何对待错误行为

    受教育者是现有世界的新来者,一方面,他们自身发展并不完善,另一方面,他们还要以这种不完善与先于他们存在的世界互动,开创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因此,孩子在与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自然会存在成长中的许多错误。

    学生的错误通常表现为违反纪律,有两种情形:一是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与校规、班规不符导致的,特别是在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的衔接适应期,学生对新环境、新学习阶段、新制度与规则有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那些自制力有限的学生难免出现违反校纪校规、班纪班规的情况。严格来说,这不一定是真正的错误。因为学校、班级的某些规定,未必充分考虑到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可能方便了管理却压抑了学生的天性。对学生的这类“错”,教师要宽容、理解,采取过于严厉的措施可能会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伤害。首先要“双向反应”,既看“违”,也查“规”。在此基础上秉持宽容精神,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违了什么规,造成了什么影响,违规的主客观原因何在,应该受到何种处罚。家长也不要过分担心,和老师沟通后相互配合,引导孩子即可,不必急于惩戒,以免使孩子产生对学校的逆反心理。二是确实有少数学生道德品质有问题,“三观”偏向,行为存在主观故意或恶意,如欺凌同学、破坏公物、打架斗殴,甚至做出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对此绝不能放任纵容,必须依规实施惩戒,要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付出代价。要帮助学生找到错误根源,认识错误对人、对己所造成的伤害,如何补救、改正,应该受到什么样的处罚。

    教师需要科学理性分析学生的错误,包容孩子成长中的错误,细致引导,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对孩子出现的道德品质问题,必须进行惩戒教育,及时有效矫正,真正担当起教育者的教育责任与使命。

    错误是身边的教学资源

    孩子犯错本身也是认识与行动的结果。教师要善于将孩子学习中的错误当作新起点,在教学观念、行为与制度层面对孩子的学习行为予以鼓励、肯定并给予孩子的错误以宽容和积极评价。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倡导的“化错教育”致力于改变对学习错误的刻板印象,将错误当作学习的新起点。在这样较为宽松的课堂氛围中,教师和学生不再对错误感到羞耻或恐惧。教师会引导并鼓励学生们静静听,认真思考,主动发表意见。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所犯的错误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资源,助力学生进入真正的学习。

    直接经验是孩子在日常生活、学习、交往中所产生的对内外部世界的具体认识,它们具有生活性、情境性、模糊性等特点;间接经验是书本知识、教材知识等。教学行为在两种经验的交汇中展开,与学生的原有经验建立起连接,这样,学生才能理解、同化、掌握新知识。

    教师教学中会面对孩子各式各样的错误。教师要分清其性质,认识到错误对学生学习和能力培养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从而把学生的错误当成教育契机、教学资源。教师要因人因时而异,发挥学生个人的创造性。

    孩子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一定不是在对抗的状态下。教师必须主动走向孩子,而不是一味地坚守自己的原则,让学生来理解自己。教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理解他们行为的动机。如此,学生会与教师相向而行,理解教师的苦心,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反思、改正错误,不断进步。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