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爱生活周刊 时尚 PDF版下载

栏目:记忆中的味道

版面: 爱生活周刊 时尚

民间故事里的“食螺记”


    江南山塘遍布,河网密集,盛产鱼虾、螺蛳、河蚌,都是盘中佳肴。捕鱼捞虾、抓泥鳅、捉黄鳝,需要胆量和技巧,而摸螺蛳、捡蚌壳简便随性,小孩子也能一显身手。

    ■ 张元 文/摄

    清明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此时的江南,梨花飘雪,杜鹃胜火,雨润如酥,美人如云,正是春和景明,万物萌生的时节。 

    出城二三里,草色六七分,胡葱、香椿、艾草、马兰头……精神抖擞,顾盼生姿。出城四五里,草色又深了一分,草地边春水淙淙,活泼泼的。听着流水声,不由得想起了外婆给我猜的一个谜语——“弯弯瓮弯弯盖,里面一碗好鲜菜。” 小时候的我,哪里猜得到啊!直到外婆笑吟吟地指一指桌上的那碗清蒸螺蛳,我才恍然大悟。

    清明螺,抵只鹅。清明前后,万物复苏,藏在淤泥中的螺蛳纷纷钻了出来,来到河畔、溪边、水田,此时的螺蛳尚未产籽,肥而不腻、韧而不老,是螺蛳中的上品,那肥美的螺肉鲜比大白鹅。

    从小溪中摸上来螺蛳,得先洗净螺壳后,放在清水里静养一两天。遇到水,螺蛳会慢慢地张开黑褐色的鳞片,露出灰白的嫩肉,两根细细的触须轻轻蠕动。若你用手指轻轻地碰一下触须,它就立刻缩拢,张开的鳞片也马上合拢。

    等螺蛳中的泥沙吐尽,最好是连灰色的絮状物都吐净,这才将它们捞起,把螺蛳尖尖的尾巴一颗颗剪掉,否则,任谁也都没本事把螺肉嘬出来。

    点起油锅,喜欢辣的先放些辣椒,用旺火翻炒,加入黄酒、生抽、白糖、生姜等调料,加一点水使汤汁没过螺蛳,稍煮一会儿就可以出锅装盘了。

    嗦螺肉是很讲究技巧的。先用筷子把螺蛳送到嘴里,然后用唇尖抵住螺盖,舌头猛然抽离,“哆”地一吸,螺肉带着汤汁便乖乖从壳内蹿出来。

    螺蛳汤汁鲜美,螺肉紧致嫩滑,是仲春时节最撩人的鲜味之一。嗦螺蛳,当然要喝点酒,我的家乡嵊州有句俗话说得好:“笃螺蛳过酒,强盗来了也勿走。”说的是嗦着螺肉下酒,即使后面强盗赶上来,也舍不得逃走,因为实在是太鲜美了,大有“拼死吃河豚”的气概。

    在江南的许多地方,清明节要吃“清明饭”,餐桌上除了清明团子,还要有一大盆螺蛳。

    清明节为什么要吃螺蛳呢?说起来,这还和江南蚕事有关。据说,有一种蚕病叫“青娘”。民间传说中,“青娘”就躲在螺蛳壳内,吃螺蛳时用针挑,可把“青娘”挑出去,于是吃过螺蛳的人家,所养之蚕就不会得病。

    另外,清明节时要将吃空的螺蛳壳抛上屋顶,如果十几户人家相继或同时往屋面上撒螺蛳壳,那大幅度扬手的热闹场面,那“沙啦沙啦”的螺蛳壳在瓦面上滚落的声音,也是颇为壮观的。

    至于其中的缘由,小时候听老人家讲,是因为过去老式瓦房的瓦片上有一种叫“瓦刺”的小虫,若掉入蚕室,会刺伤蚕。屋顶上撒空螺蛳壳,可以引诱“瓦刺”爬入壳内,避免屋内的蚕受到伤害。

    江南的民间啊,总是那么智慧。如今,许多地方仍有清明吃螺蛳的习俗,但其中的故事却已渐渐淡忘,而没有故事的美食,总让人觉得少了一点风味。

    江南山塘遍布,河网密集,盛产鱼虾、螺蛳、河蚌,都是盘中佳肴。捕鱼捞虾、抓泥鳅、捉黄鳝,需要胆量和技巧,而摸螺蛳、捡蚌壳简便随性,小孩子也能一显身手。

    放学回来路过渠道小溪,扫视一圈,找准地方,挽起衣袖,卷好裤腿,顺着缓坡下水。弓下身子,匍匐水面,双手朝水里不停地摸索,圆润的螺蛳均匀地散落在软泥上,一扫便是一大把。

    洗净污泥,剔除碎石、幼螺,装进口袋。回家后,倒入水盆,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声音格外动听。

    小时候,我听过一个民间故事《田螺姑娘》,说的是一位好小伙子捡到一个大田螺(其实是一只田螺精),舍不得吃,养在水缸里。后来田螺为了感恩小伙,变身姑娘为他烧饭洗衣,两个人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从听到那个故事起,我就一直盼望能碰到我的田螺姑娘。如今的我才算明白,一个正直善良、勤劳智慧的人,终究会有他自己的田螺姑娘。

    出城六七里,草色更深了一分。望着远处的青山,想起的却是那一汪小乌溪江的水,还有刘禹锡的千古名句——“遥看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