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妇女工作 PDF版下载

版面: 妇女工作

重庆酉阳深耕苗绣产业,助力文旅融合

她们在大山深处绣出“新国潮”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张凌漪

    坐落在武陵山区的重庆酉阳曾因为桃花源景区而名声大振,其实,这里美的不仅是旖旎的自然风光,还有一群“背着娃、绣着花、挣着钱”的绣娘们,她们将“指尖技艺”转变为“指尖经济”,用勤劳的双手绣出一片幸福的“桃花源”。

    找回记忆深处的“文化活化石”

    春分时节,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走进酉阳县花田乡何家岩村苗绣非遗工坊,只见绣娘们三五成群围坐一圈,飞针走线、穿针勾挑,不知不觉间,绣绷上那五彩斑斓的丝线在她们手中已变成栩栩如生的图案。

    “苗绣,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古苗文化的活化石’。”梳着长长的麻花辫,穿着绣满漂亮图案的衣裳的“酉州苗绣”传承人陈国桃向记者介绍,现存的苗绣起源于古代濮人的雕题文身,春秋战国时期,居住在沅江流域、乌江流域的蛮氏为主体形成蛮绣,而后,其技艺向幻想的艺术境界发展,形成了如今的酉州苗绣。

    在陈国桃儿时的记忆里,外婆常常穿着传统苗族服装,坐在吊脚楼上绣花;小姨也是苗绣的高手,不用事先画图,就能绣出精美的图案。在家人的影响下,她不仅喜欢传统的苗绣,还能绣出精美的图案。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酉州苗绣也渐渐褪去了昔日光彩。记忆深处的传统苗族服装,鲜有人穿,这让陈国桃莫名惆怅。

    2007年,陈国桃辞去在北京的工作,回到大山深处的家乡,背着包翻山越岭走集市、串村寨。一方面,她潜心钻研苗绣,看到喜欢的绣品,就想办法收回来;看到精巧的花样,就细细临摹;见到技艺纯熟的绣娘,就向她们学习传统苗绣技艺。

    两年时间,陈国桃走遍了一百多个村寨,原本以为,靠售卖绣娘们的作品至少能维持生活,然而事实却给了她当头一棒,苗绣作品销量不理想,陈国桃的存款也所剩无几。

    无奈之下,2009年,陈国桃再次找了一份工作,原本家人都以为日子就这样风平浪静地过下去,然而,在陈国桃心中,却一直没放下苗绣的梦想。

    绣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转眼到了2011年,手里有了些积蓄的陈国桃选择再次辞职,在酉阳县体育馆内开了一家苗绣馆,专门销售苗绣。

    这一次,陈国桃没再走把老技艺原封不动复制下来的老路,而是听从了酉阳县妇联的建议,在保留苗绣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将苗绣作品融入生活,增加了产品的功能性,开发适合现代人的生活用品。

    2013年5月,陈国桃带着自己公司的苗绣作品,亮相第十六届中国(重庆)渝洽会,终于为“养在深山人未识”的苗绣打开了知名度。

    在县妇联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从2013年开始,陈国桃采取“公司+扶贫+乡村绣娘”的帮扶模式,陆续在车田、浪坪、花田等乡镇设立了苗绣工坊,并在周边区县组织苗绣技艺培训,将苗绣技艺免费传授给山里的妇女。培训合格的学员可根据自己意愿,选择在苗绣工坊或回家进行刺绣创作,创作的苗绣作品由公司回收。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陈国桃已累计培训了6500余名乡村妇女,带动2400余名乡村留守妇女及残疾人通过苗绣创收致富。

    把苗绣做成新国潮

    2016年,在研发苗绣胸针的过程中,陈国桃发现,单面绣花的作品,另一面就会比较粗糙,影响佩戴效果,于是,她带领绣娘们学习苏绣技法,结合苗绣的针法、纹样,制作了双面绣苗绣胸针,并设计了蓝色桃花系列的作品——“绣出一片桃花源”。这件兼具美感和创意的作品大获成功。不久后,陈国桃作为大国工匠,带着“绣出一片桃花源”系列作品参加欧洲巡展,东方的文化韵味让许多外国人在陈国桃的展台前驻足,欣赏并购买。

    2019年,“绣出一片桃花源”手工织布苗绣团扇被选为“上合峰会”国礼,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如今,陈国桃和姐妹们设计、手工制作的“绣出一片桃花源”系列饰品、苗绣青蒿艾草养生锤等苗绣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等订单式采购,成为旅游伴手礼,受到全世界游客的欢迎。

    “今年,我想带领姐妹们在双面苗绣饰品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设计出更多国潮新品,带动更多的乡村妇女在家门口增收致富,让更多的留守儿童有妈妈的陪伴,让更多的老人有儿女的照顾。”陈国桃说。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