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什刹海 PDF版下载

版面: 什刹海

蚂蚁岛,如同茫茫东海上的一艘巨轮,向着未开垦的海域和美好的明天勇敢地扬帆远航……

踏寻蚂蚁岛


    蚂蚁岛村   蚂蚁岛管委会供图

    蚂蚁岛游船 

    蚂蚁岛人民公社旧址 

    蚂蚁岛居民在避风塘渔民劳作现场体验区为游客表演木帆船捕鱼 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摄

    ■ 徐荣木

    从浙江舟山市普陀沈家门墩头码头,乘坐红白相间的“蚂蚁岛5号”渡轮赴蚂蚁岛,载客近500人的豪华渡轮,每天四五趟班次,来往于沈家门与蚂蚁岛之间,客舱内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蚂蚁岛是茫茫东海中的一座小岛渔村,岛小如蚂蚁,却因“红色”闻名。2005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踏上蚂蚁岛,在考察后指出:蚂蚁岛曾有光荣的艰苦创业史,现在又与时俱进,渔区呈现新气象。老一辈创造的“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的蚂蚁岛精神,不但没有过时,还要继续发扬光大。

    如今,10多年过去了,这只“蚂蚁”又“啃”出怎样的一片新天地?

    一

    渡轮上,一位蚂蚁岛的退役军人老蔡告诉我:蚂蚁岛陆域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有1100多户人家,3700多人口。其中90%的居民从事着渔业相关产业,这里不仅自然条件差,最令人头疼的是交通,长期制约着海岛的发展。

    他讲到多年前的一件往事,至今记忆犹新。彼时,他还在驻闽部队服役,有一年,他抽出近一周假期,从部队回来探望一下父母。没想到,他到沈家门时,恰逢海上刮起七八级风,因为船小,设施简陋,抗风能力差,小客轮就停航了,他只得在沈家门一家客栈住了下来,一待就是四天,面对这座半个小时航程可抵达的小岛,他在海边踽踽独行,望洋兴叹,心里只有干着急。风稍停后,航班开了,但他的假期也快到了,无奈之下,只得匆匆折返回去。这一幕,深深地烙在他的脑海中。

    常言道:若要富,先修路。这似乎是一条发展规律。蚂蚁岛的路,只能修筑在海上,是一条通往大岛的蓝色公路。

    但蚂蚁岛人口不多,平常出入小岛的人也少,小客轮以村民自渡为主,鲜见岛外来客,渡轮造大了,抗风能力是强了,但投资也比较大,若渡轮空空荡荡没有乘客,岂不是一种资源浪费?所以,过去到蚂蚁岛的客船都很小。

    老蔡说:“从前的蚂蚁岛,不但交通不便,每年到了第四季度,岛上还污染严重,到处冒黑烟,漫步在村中,一股煤烟气息扑鼻而来。”

    “哪里来的煤烟味?”我问。

    “烧煤烘虾皮,那真叫人憋屈。”

    顿了顿,老蔡转而又自豪地说:“嗨,现在好了,游人、产业工人多了,沈家门到蚂蚁岛换成大型豪华大渡轮,客舱分上中下三层,航空座椅,中央空调,宽敞、舒适,舱内还有电视、图书阅览角,坐船不寂寞,海上刮个七八级风都不在话下,只要不是特别大的风,人进得来,出得去,可以说风雨无阻。”

    时代之变,恍若在眨眼之间。

    闲聊间,我乘坐的渡轮不觉已抵近蚂蚁岛,眺望远处,山脊层叠,形成山南岙,民舍依山而筑,错落有致。近处,客轮大楼上几个雕刻的鲜红大字映入眼帘: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

    二

    交通问题解决了,但环境问题仍然突出。

    老蔡所说的污染问题就是虾皮加工。蚂蚁岛称为“虾皮之乡”,有200多年的虾皮生产加工历史,岛上有60多家虾皮加工企业,每年的10月到12月是虾皮加工季节,每个家庭作坊,都用传统的燃煤烘道供热方式加工虾皮。燃煤产生大量的废气,烟熏火燎,随风四处弥散。工人们只能戴口罩作业,他们下班回家第一件事:洗头。第一盆洗下来的水,像放过黑色染发剂一般,黑乎乎、油腻腻。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虽经过一定的处理,但流入河道中,天一热,臭气熏天,鱼虾绝迹。

    据蚂蚁岛宣传干事傅楠介绍,从前,岛上对虾皮加工作坊也进行过一些治理,比如让一些加工户使用天然气、生物油等替代燃煤,但产品质量达不到标准,污染也没根治。2017年,蚂蚁岛管委会成立,之后全岛由原来的五个村合并为一个村,变成一岛一村一管委会体制,管委会把根治虾皮加工污染作为“一号工程”来抓。

    然,有的加工户认为投入大,拒绝改造。

    咋办?难道“小蚂蚁”已“啃”不动硬骨头了?

    于是,管委会发动岛上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干部们磨破了嘴皮,不少加工户还是将信将疑,整改热情不高。为消除他们的顾虑,管委会领导带着部分加工户去上海、江苏等地考察先进的烘焙加工技术。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这次参观,颠覆了一些加工户的认知,一位企业主参观后不无感慨地说:“产品要做好,就得有技术保障,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工艺,还是要舍得投入啊!”后来,大家凑在一起算了一笔账,得出结论:通过技术改造,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提高了,投入的钱很快就回来了。

    加工户心里的障碍被消除了,推进改造就快,家庭作坊被彻底淘汰,以电代煤后,蚂蚁岛每年节煤数千吨,大大改变了污染排放。

    2018年的一天,一位外地虾皮经销商来蚂蚁岛进货,他与往常一样,随身携带一包口罩备用。孰料,一上岛,空气清新,往日的煤烟气息荡然无存,河道水清了,海湾内碧波荡漾,他简直不敢相信,带来的口罩一只也没用上。环境好了,虾皮的质量也上了一个新台阶,生虾皮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80%。

    之后,管委会趁热打铁,实现全岛物业化管理,村民门前屋后干干净净,处处被花草、绿树簇拥。近处的“美丽庭院”与远处青山相互映照,绘就了一幅迷人的山海风情图,绿化覆盖率达80%,蚂蚁岛已经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生态绿岛。蚂蚁岛先后荣获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称号。近年还被浙江省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20年,蚂蚁岛获得了浙江省3A级景区村的称号,岛上旅游从村域局地拓展到全境,小岛面貌焕然一新。 

    沿港湾散步,街市繁荣,商家云集,崭新的小楼比比皆是,绿水青山、宜居宜游宜业的环境,既让岛民心情舒畅,也成了小岛发展的“摇钱树”。 

    三

    环境好了,客人多了。

    岛上还引进船舶制造企业,同时,保护、开发利用岛上的人文资源:人民公社旧址、创业纪念馆、三八海塘等,大力发展旅游,村民看到了商机。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叫邹吉叶,她还是当年岛上筑三八海塘的参与者,如今虽已是奶奶级人物,本可以在家颐养天年,享天伦之乐,但当她看到岛上如潮涌入的客人时,骨子里的创业基因又被激活了。

    对看中了的事,邹吉叶马上就办。她筹划在海边开家夜排档,但设想一提出,却遭到家人的反对,孩子们劝她:你这把年纪就别折腾了!

    邹吉叶笑笑说:“我年纪是不小,但身子骨硬朗,问我为什么这把年纪还要创业?你去看看村里的‘创业纪念馆’,也许,在那里可以找到答案。”

    邹吉叶讲的“创业纪念馆”,记录着当年蚂蚁岛上男人下海捕鱼,留守的300多名妇女主动参与筑海塘、搓草绳、撑大船、抗台风等创业“大事件”。这几年,通过媒体报道,这个昔日以“穷”闻名的小岛,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硬是蹚出一条发展之路来,使这座“红色小岛”声名鹊起。各地的人们纷纷慕名前来,参观“创业纪念馆”等旧址,来此汲取奋斗的精神动力。

    “蚂蚁岛精神”如今已经成为烙有红色基因的一个文化符号。艰苦创业、勇于担当、爱国爱乡,在这里都有很好的诠释。

    邹吉叶绕了这么一个圈子讲故事,为的是说服家人。最终,家人拗不过她的执着。邹吉叶在岛上率先从一个夜排档摊位起步,到渔家客栈,如今,在蚂蚁大道边的三八海塘入口处,冠名为“蚂蚁排档”的餐馆,规模已经越开越大,生意越来越红火。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些村民看到邹吉叶生意兴隆,再也坐不住了,随之,村里的民宿、夜排档、渔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搞得风生水起。

    村民的创业激情被点燃,这激情也感染着外来务工人员。

    李峰来自安徽,2018年初来蚂蚁岛时,就心生欢喜,他灵机一动,在岛上开了一家饭馆。他说:“岛上原先的客人,是以船厂产业工人为主,如今,游客消费已成了店里收入的大头,有时客人多,饭馆容纳不下,就把客人分流到自家院子里两个‘蒙古包’餐厅,那里可同时接待近百人就餐,有6名店员帮忙,方能忙过来,年收入达几十万元。”

    李峰尝到了创业的甜头,现在他已成为岛上的新居民,空闲时,他会用手机与老家的亲人视频聊聊天,分享蚂蚁岛的故事。若在夏夜,华灯初上,沿海街灯璀璨,灯火倒映在海面上,摇摇曳曳,随波闪烁,与海边锚泊船上的灯交相辉映,煞是好看,给人以温暖感。不经意间,从海边人家热气腾腾的厨房中,飘出一阵阵鱼鲜香。打烊时,李峰卸下白天的忙碌,会去海边散散步,吹吹海风,聆听晚潮拍岸,感受海的无穷魅力,一天的疲劳顿消。他说:“自己能成为蚂蚁岛新创业者,感到很自豪,也很知足。”

    时光荏苒,岁月拂去了历史的尘埃,但那代人的创业精神,已深烙在蚂蚁岛人心间。在岛上漫步,稍一留神,你就会发现,这儿到处有“创业”的影子:创业路、创业船、创业楼、创业店……  

    如今的蚂蚁岛已成为一方热土,一村民感慨地告诉我,以前村里老年人居多,逢年过节才有年轻人的身影显现,如今,随处可见创业的年轻人。岛上有宾馆、民宿、餐饮、娱乐、超市、卫生院、银行、邮政、快递等服务业达100多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吃旅游饭、从事第三产业的人越来越多,有些村民因病就业难,就将闲置房屋出租“数钱”,村民过日子不比城里差。

    村民的钱包鼓起来了。2023年,岛上的渔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突破6万元,即便在浙江这个相对富裕的省份,蚂蚁岛也已挤入全省“富裕村”的行列,村民也有了更多闲适时光。

    于是,管委会顺势而为,在三八海塘东面的空地上,收储村里危旧渔用仓库,提升打造成三间现代“共富工坊”,常见村民和游客三五成群,到三八海塘观光休闲,在工坊品尝咖啡、传统虾饼,享受岛上恬静、惬意的时光。

    时代快速发展,小岛一直在变,这座海上人间乡村越变越美,小岛一直没变的是“蚂蚁岛精神”这个接力棒,在一茬一茬的蚂蚁岛人手中传承、弘扬,生生不息。

    去年以来,蚂蚁岛以“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为契机,紧抓蚂蚁岛村史陈列室、全岛游客服务中心、青少年研学基地等重点工程建设。通过挖内涵、打品牌、建设施、推项目等模式,精心打造“红色研学岛”,构筑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四

    村民口袋富了,这还不够,更需要富脑袋。不久之后,“红色小岛”发展又有了“新引擎”。

    2023年5月25日,在三八海塘附近广场上,众多游客和村民围坐在海边,欣赏大型现代越剧《浪尖上的蚂蚁岛》实景演出,它讲述了蚂蚁岛妇女的一段创业故事,这部剧于2023年2月荣获第十五届浙江省戏剧节“兰花奖·新剧目大奖”,完成巡演后,舟山越剧团将舞台“搬”到故事发生地。现场40多名越剧演员倾情演出,台下观众沉浸其间,走进那段艰苦创业的岁月。观戏的村民和游客,都被剧中人物命运打动,眼眶里涌动着泪水。

    这是岛上一项“文化再生”工程,让这些文化瑰宝“活”起来、“亮”起来,用现代人乐意接受的方式演绎出来,以文“化”人。

    说到这项“文化再生”工程,知名导演翁国生讲了一段插曲:当初接到舟山市有关部门邀请,请他创作一台反映蚂蚁岛创业故事的戏。彼时,他不敢贸然应允,在办公室里踱来踱去,还持一分疑惑:这个几十年前的创业故事,在当今日新月异的时代还有看点吗?观众能坐得住吗?老实说,他对这台戏信心不足。

    没过多久,翁国生第一次踏上了蚂蚁岛,他参观了岛上的所有纪念馆、创业旧址,与老渔嫂们面对面深入交谈,被当年这些传奇故事深深打动,眼眶泛潮。他原有想法被颠覆,创作的激情被点燃,当即决定接戏,着手打造剧本。

    戏曲故事沿着吕佩一家四代女子的人生轨迹展开,深挖蚂蚁岛精神,融入时代元素,将岛上妇女们经历的几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串联成珠,以新的视角、新的艺术表达形式用心用情匠心打造。

    翁国生和两位编剧用“敢啃骨头”的精神,对剧中人物、情节不断进行打磨,前后经历了18稿修改,甚至几次推倒重来……有演员说:“我们在创作过程中秉承着‘蚂蚁岛精神’,团结一心,百折不挠,整个创作过程非常亢奋、团结、刻苦。”

    《浪尖上的蚂蚁岛》实景演出以现代舞美,绚烂灯光和美妙音乐,以及扣人心弦的情节,成功颠覆了人们对传统越剧的印象。这种新颖的呈现形式展现了文化守正创新的自信态度,吸引了众多观众关注。这台戏,犹如一道新的风景,让人大开眼界。这种文化搭台、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小岛发展的品质,让文化之光,点亮村民与游客的心海。

    ……

    经过多年的努力,蚂蚁岛如同茫茫东海上的一艘巨轮,向着未开垦的海域和美好的明天,勇敢地扬帆远航……

    (作者简介:徐荣木,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作家》等报刊发表作品数百篇,出版《漫游舟山群岛》等9部作品集,其中多部作品列入畅销书榜单。)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