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当前帕金森病已成为仅次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三大杀手”。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我们都应该关注帕金森病,早防早治多关爱。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耿兴敏
帕金森病是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据统计,目前中国约有200万~300万帕金森病患者,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到2030年患病人数可能会达到500万。近年来,帕金森病患者的人口数量日渐庞大,从年轻人到老年人均有发病。
在世界帕金森病日到来之际,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专门举办了大型专家义诊活动,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几位专家。
医生提醒,当老人较之以前情绪消沉,逐渐不爱说话,可能不只是因为老人退休后不适应的表现,某些抑郁症状是帕金森病的前期症状。如何更精准地关心和理解老人的相关症状,是此次采访的主题。
手抖就是帕金森病吗?
帕金森病往往起病隐匿,不易被发现。比如年近62岁的刘阿姨,退休以后,突然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感觉生活没了重心,心情低落、睡不着等症状接踵而至。她每天白天昏昏沉沉、郁郁寡欢,也不愿意与人交流,人变得越来越孤僻,常常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一开始她的病是按照抑郁症治疗的。但近期她还经常出现手抖、步态不稳等反常情况。医院确诊她患上了帕金森病。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赵虎林介绍,帕金森病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静止时肢体不自主地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以及姿势平衡障碍等,晚期会导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
手抖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现象,不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会出现手抖的现象。手抖的表现形式有多种,有的紧张时出现,有的在吃饭或拿东西时出现,有的在静止不动时出现;有的和心慌、出汗等低血糖现象一起出现。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人会问:手抖就是帕金森病的前兆吗?
对此,赵虎林表示,手抖不一定是帕金森病。帕金森病的“抖”有其独有的特征,其中最常见的是静止性震颤,也就是肢体在不活动时,出现每秒4~6次频率的震颤。
那么如何判断是否患上帕金森病?
首先,患者表现出活动时速度减慢、幅度减小,且出现动作过程中断和结尾时的不能坚持。如果在慢的基础上,同时伴有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直,就会诊断为帕金森综合征,其中包含有帕金森病。
赵虎林提醒大家:“很多人发现自己有手抖的现象,便认定是得了帕金森病,甚至自行服用抗帕金森病的药物,这样反而出现了药物相关的副作用。”他提醒,不要盲目自行用药,尽量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静止性震颤不是帕金森病的唯一特征,帕金森病常见的症状还包括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
赵虎林介绍,运动症状包含肢体缓慢、僵硬、震颤、平衡及步态障碍等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包含感觉症状(疼痛)、睡眠障碍(失眠、早醒、白日睡眠增多等)、精神症状(幻觉、焦虑、抑郁等)、自主神经障碍(直立性低血压等)。发病过程中还会包含有运动波动、运动并发症。
帕金森病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影响。目前最新的帕金森病共识是:帕金森病的治疗需要全程、全面的管理。早期药物治疗、中晚期手术治疗,伴随终身的是康复治疗和心理治疗。
赵虎林建议,为了有效预防帕金森病的发生,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环境安全,尽量远离杀虫剂、除草剂、装修污染、有毒气体等;要做到生活规律,避免压力;如果家里有帕金森病患者,及时注意观察“慢、僵、抖”的症状。
家庭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关注很重要
帕金森病患者需要面对多重症状的挑战,加之外界的误解、自己对家庭造成负担的愧疚等,会导致患者出现羞耻、尴尬、自卑、孤独、无助和沮丧等情绪,进而引发心理健康问题。此外,神经递质水平的变化和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副作用也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据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袁俊亮介绍,帕金森病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抑郁焦虑(包括病耻感、挫败感、冷漠、疲劳、愤怒)、睡眠问题和丧失对冲动行为的控制等。
研究显示有50%以上的帕金森病患者存在病耻感,因疾病感到难为情、难以启齿,导致社交减少或拒绝社交。30%~35%的患者存在抑郁症状,表现情绪低落,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或乐趣,还可以出现食欲差、体重下降,或集中注意力困难、优柔寡断、反复思考死亡或轻生想法。在疾病后期的患者中,合并抑郁的比例高达60%。30%~86.8%的患者存在失眠,表现入睡困难、夜间醒来次数增多、早醒、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总时长缩短等。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治医师陈靖介绍,在临床实践中,他们经常鼓励家属通过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以提升患者的心理健康。比如要帮助患者保持规律作息、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豆类、坚果、全谷物和鱼等,控制红肉、加工肉类、酒精、咖啡因和糖分的摄入)、保持规律的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太极、瑜伽等,中等强度以上锻炼更优)、坚持正念练习,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自我认同。
陈靖建议,要帮助患者学习如何面对外界的偏见和误解,保持乐观和坚韧的心态;帮助和鼓励患者主动融入社交环境,规律参与帕金森病友会等支持性小组活动,有助于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和羞耻感。
袁俊亮表示,关注患者,家属大有可为。家属要关心和倾听患者的心理需求,理解和支持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全体家庭成员要一起妥善安排对患者的照护责任,可考虑利用社会资源,照顾患者的同时,也要关注家属自身的身心健康,努力营造一个积极的家庭环境。
对于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患者,需要有针对性的沟通策略。袁俊亮呼吁,逐步形成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或机构提供帕金森病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支持、社会服务等。“随着医保改革不断推进,减轻就医负担也将有助于提升帕金森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这要求医疗服务提供者和社会支持系统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开放和支持的环境,促进帕金森病患者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