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交易不能再“野蛮发展”
从玩具、书籍等日常小件,到家电、家具等生活大件,再到滑雪板、登山杖等小众商品,二手交易品类日渐丰富,越来越多的闲置物品实现了“旧物成资源,浪费变消费”。但据相关统计,2023年全国二手电商用户投诉问题中,商品质量问题占比最高,占比21.71%;其次为退款问题,占比18.65%;排在第三位的是货不对板,占比10.09%。当前二手平台存在虚假宣传、质量问题和维权困难等乱象,同时,平台售后保障机制缺失,也影响着二手交易的服务品质与用户满意度。
二手物品交易盘活了闲置资源,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但如今二手平台的交易乱象已经成为阻碍行业健康发展的“绊脚石”。对此,需要监管部门能够加强对二手交易平台的监管力度,督促二手平台履行好自身责任,消费者也要增强辨别能力和风险意识。形成相关部门的“监管之力”与消费者的“维权之力”,合力斩断“售假黑手”等乱象,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竞业限制亦需遵循公平原则
月薪4.5万元的员工离职后,拿到的竞业限制经济补偿费只有每月2590元,而一旦违约,就要一次性赔偿公司100万元。这样的竞业限制协议合理吗?近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发布了一则案例,经过审理,法院最终判决公司应以月工资的30%为标准支付经济补偿。
竞业限制是用人单位与解聘劳动者之间的条件式限制协议,建立在双向权益对等的基础上。也正因如此,相互的限制与约束,亦要遵循公平的原则,才能保证协议的合理性,也才能在切口最小的前提下,维护竞业限制制度的严肃性。因此,对竞业协议的补偿金与违约金,应当细化明确通行的规则,补偿金应当兼顾经济补偿与行使权利门槛的调节作用,防止用人单位“狮子大张口”,让劳动者被困于“高墙”之中。
严防圈钱跑路产业化专业化
近年来,一些“预付费模式”的健身房、教培机构等接连发生因“突然闭店”引发的纠纷令人关注。有多位家长表示,教培机构跑路后,出现了“第三方”与他们对接线上及线下的沟通协调工作。这些操盘的“第三方”,被称为“职业闭店人”。他们往往有一套完整的闭店流程,在企业面临关闭或经营不善时介入,帮助这些机构“金蝉脱壳”,逃避法律追责。
“职业闭店人”游走在灰色地带,成了无良商家圈钱跑路的帮凶,还可能促使“圈钱跑路”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危害不容小觑。对此,一方面要从源头抓起,给预付式消费戴上法治“紧箍”,通过立法规制,强化行政监管,加强联合整治。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侵犯消费者权益行为的打击力度,对商家圈钱跑路背后的灰色利益链要进行“全链条打击”,让涉嫌违法的“职业闭店人”也受到法律制裁。通过标本兼治,形成治理合力,严防圈钱跑路产业化、专业化,切断商家圈钱跑路的“退路”,才能保护好消费者权益,维护良好的消费市场秩序。
侯文雅 整理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