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熟人推荐功能加把“安全锁”
近日,“不要给我推荐可能认识的人了”这一话题登上热搜,由此引发了网友对于社交App熟人推荐机制的吐槽。网友直言,不仅不希望自己的社交账号被推荐给认识的人,还想屏蔽“可能认识的人”。有媒体对数款社交App、购物App测评发现,部分App的关闭推荐功能形同虚设,这些平台除了推送可能认识的人,点赞过的内容、购买过的东西、观看过的直播等都可能因平台推送机制,让好友和其他人知道。
App熟人推荐功能不能太任性,使用此功能前必须征得用户同意。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行业性标准,明确规定网络运营者要对收集的用户信息严格保密;未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等。只有给熟人推荐这项功能加上“安全锁”,用户的隐私和个人信息安全才有保障。
实习岗位明码标价,小心“馅儿饼”变陷阱
为了找到工作,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付费实习”,从而拿到企业的敲门砖。据报道,一些实习生被要求冒充正式员工来招募更多的付费实习生,或者以正式员工的名义进行“付费内推”。而做付费实习的中介机构也不断涌现,一些中介私下勾连企业员工,形成了一条游走在灰色地带、日益壮大的产业链。
实习本是毕业生积累经验,用人单位筛选人才的双赢机会。但一些中介和企业员工利用实习岗位的稀缺性,搞起了“付费实习”,俨然把实习变成了金钱交易。这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中介机构资质的审查,确保中介机构所提供服务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企业也应完善相关的招聘机制,高校要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同时,求职毕业生也要多些审慎,不要轻信就业捷径。只有这样形成多方合力,才能切实规范学生实习发展。
“鬼秤”频出,缺斤少两何时休?
据报道,在多地市场有无良商家在秤上做手脚,致使消费者购买商品时缺斤短两。坊间把这种做了手脚、称重显示与实际重量之间存在偏差的电子秤称为“鬼秤”。近日,记者对几个流动摊位的电子秤展开了测试,发现了“缺斤少两”的现象,不仅是固定的超市、流动的摊位,只要有需要称重的地方,均有不同程度的少秤现象存在,商家改装电子秤悄然成风。
“鬼秤”弄虚作假现象已不是新鲜事,为何屡禁不止?对一些不良商家来说,改装“鬼秤”成本低,而背后的利润却是巨大的,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分子见钱眼开、知法犯法。针对“鬼秤”缺斤少两等坑人手段,首先,监管部门应进行专项治理,加大处罚力度;其次,可以在商场配备一定数量的准秤,供市民免费称量。此外,还应畅通消费者投诉渠道,形成监管合力,倒逼商家诚信经营,保证称出来的都是“公平”。
王慧莹 整理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