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德斌
“五一”假期快到了,又将迎来一波出游高峰。在酒店办理入住登记时,很多人都已习惯了“刷脸”,但这真有必要吗?记者注意到,近期在上海市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中相继有通知和提示发布,严禁对已出示本人有效身份证件的旅客进行“强制刷脸”核验,严禁发生不“刷脸”不能入住问题。
人脸识别是一项高效率的身份验证技术,能够实现快速、无感、不接触验证,且经过技术迭代升级,人脸识别的准确率很高,适用范围非常广。所以,在人脸识别技术推出之后,逐渐在景区、酒店、银行、社区、支付、交通、安检等领域得到应用,且部分领域采取了“强制刷脸”措施。由于人脸识别需要采集用户的面部敏感信息特征,如果相关数据泄露,会造成较大的信息安全隐患,令人感到不安。
而且,一些单位未经用户许可,就强制采集个人敏感信息,推行“刷脸”,亦有违法侵权之嫌。早在2021年,最高法就明确,宾馆等经营场所滥用人脸识别属侵权;2023年8月国家网信办发布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也申明:宾馆、银行等经营场所不得以办业务为由强制个人接受人脸识别验证身份。
事实上,入住酒店本就要实名登记,刷身份证验明身份,这已经能够满足安全需要,不必再进一步,强迫消费者必须“刷脸”。其他领域亦是如此,在常规身份验证之外,不应再画蛇添足,额外要求“刷脸”。可见,酒店、景区、社区等场所,均应遵循“最小化”原则,在满足安全需求的情况下,尽量采集最少的个人信息数据,以免过犹不及,埋下信息安全隐患,诱发用户不满情绪。
近年来,多地发生“人脸识别侵权”的维权案件,有用户对景区、社区等发起诉讼,要求停止侵权、删除相关数据,引起各方关注,司法部门也给予了支持,对侵权行为予以纠正。因此,在信息安全事件频发,民众对个人信息保护愈发重视之际,需要进一步落实相关法规,厘清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边界,强化信息安全保护意识,防范技术滥用、侵权等不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