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细节,而不是罗列几条梗概。像是三十岁之前生子,四十岁之前买房,五十岁之前高升之类的愿望清单一般带来的是痛苦和失望。人所感觉到的幸福,通常是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中酝酿起来的。照伯格曼的思路,买菜、择菜、做饭、添饭乃至刷锅洗碗,都是制造、充盈生命感的重要活动。”
■ 水姐
作者王小伟的专业方向是“技术哲学”。很长一段时间,我对技术哲学都存在望文生义的误解,以为这是一门为技术做辩护的学问,直到最近才明白,原来技术哲学恰恰是“反技术”的,他们不仅“向前看”,思考技术时代可能存在的风险,而且还“向后看”,反刍自己与技术的各种遭遇,并细致地描述技术对生活、世界的影响。
我认为这正是有生活质感的哲学思考带给读者的最大馈赠:它不是悬浮在空气稀薄的高空,用上帝的视角审视众生,拿抽象的原则评判万物,而是沿着日常语言和具体事物的脉络,通过讲事理而不是讲道理来打开理解的可能性。
“生活需要细节,而不是罗列几条梗概。像是三十岁之前生子,四十岁之前买房,五十岁之前高升之类的愿望清单一般带来的是痛苦和失望。人所感觉到的幸福,通常是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中酝酿起来的。照伯格曼的思路,买菜、择菜、做饭、添饭乃至刷锅洗碗,都是制造、充盈生命感的重要活动。”
“法国经济学家雅克·阿塔利在《食物简史》中呼吁我们努力回归家庭聚餐,他认为,当下社会的劳动节奏严重打断了家庭聚餐的可能——据说只有法国人和意大利人还在固执地保持这种古老的美德……土鸡汤是奶奶慈爱的食物化——她要把自己认为最金贵最难得的东西,用最热的心肠准备出来,喂给自己的孙子吃。但孙子满嘴的营养学话语立刻切断了两代人的情感通道。”
“营养学的发展把食物丰富的关系性内容简单还原成一堆微不可见的营养物质,这对饮食本身或许是极大的冒犯。尴尬的是,在营养学出现之前,人们往往能够吃得非常健康。据《人类简史》作者赫拉利说,原始人甚至一度吃出了健康饮食的模板。”
“让隐退的食物再次现身的办法,大概可以分三步:首先,你要走到田里,获取有关食物生长的知识,学会通过照料土地来获取馈赠;其次,你需要步入厨房和餐厅,通过对食物的制作、分配和点评来组织家庭关系;最后,你还要发展出一种细腻的宇宙论节奏,借此把不同的食物和味道和谐地归置起来。”
“我个人的体验是,家对每个人来说,常常是一种治疗。这种治疗不需要医生,不需要仪器,它的工作原理更像是充电站。当你精疲力竭时,只要在家中某个角落的躺椅上待一会儿,有时候就能满血复活。人的在世像一只蜗牛,胆敢赤身裸体地奋斗,是因为正将家园背在身上。”
“海德格尔有个作品叫《林中路》,经过孙周兴的翻译,在国内广为人知。在海德格尔看来,公路上没有旅客,只有庸众,真正的旅客在林间小径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只有林中路才需要人承担起行走的责任,而高速路是已经划定了的,它逼迫人按照特定的方向和方式行走。人们仅仅是在此通过,而并不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