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改改 肖睿
4月,紫藤花开的季节。在江苏省南通市,有两处紫藤“瀑布”格外引人注目,一处位于大生纱厂,一处位于南通博物苑。而这两处“花瀑”都与一个人有关——张謇。
4月21日,“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报道调研行走进南通唐闸历史文化街区、南通博物苑等地,实地探寻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张謇波澜壮阔的一生,触摸“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前世与今生。
不变的是外在,变化的是老建筑承载的功能
“咚”“咚”“咚”……每到整点,位于通扬运河边上的大生钟楼都会准时响起钟声。伴随着已激荡百年的钟声,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走进大生纱厂,这是张謇在南通创办的中国第一家纱厂企业。
穿过一座紫藤花掩映下的拱门,一尊张謇雕像矗立在大生纱厂的厂史陈列室前,望向远方。细看之下,张謇的眉宇之间流露出些许焦虑但又不失坚定,他焦虑的是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坚定的是想通过一己之力来改变时代的决心。
怀揣着“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伟大理想,张謇在唐闸兴办实业,为救国图强闯出了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从大生纱厂开始,他又相继创建了榨油厂、冶铁厂、印刷厂……不仅如此,他还开创了多个第一:他亲自拟的厂约,是最早的企业规章管理制度之一;他有循环经济之理念,形成中国第一个规模较大的实业集团;他注重教育事业,开办了中国第一个民办师范学校;他关注社会各类群体,建成中国第一所盲哑合一的特殊教育学校,办成中国第一个培养工艺美术人才的女工传习所……张謇开辟了无数条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为南通涂上了独一无二的城市色彩。
“每一个历史时期留下来的建筑都有每个历史时期的意义,我们不想去破坏它。”大生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漆颖斌说,对于这些历史建筑,大生始终秉承着“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的原则,“修了像没修一样,这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更让他骄傲的是,100多年来,大生纱厂坚持了三个没有变:由张謇取的厂名没有变,大生纱厂的纺织主业没有变,大生的厂址也没有变。
走在大生纱厂的老厂房里,踩在与百年前无异的土地上,不变的生产环境,让人们更真实地感受到张謇当年救国于危难之际的力量与智慧:纱厂的仓库为了防火,采取使用自然光源,而仓库墙壁上半部分钉着一条条细长的木板,是为了防止棉花堆高后受潮;清花车间的窗户设置在高高的屋顶处,为了方便开关窗,只需拉一下边上垂下的铁链;车间地上设置了地沟,可以及时清理杂质,保持厂房干燥……
透过眼前的景象,可以想象百年前“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的忙碌景象;厂房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流露着张謇的拳拳爱国之心,这对亲临现场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场心灵洗礼。
不变的是外在,变化的是老建筑承载的功能。曾几何时,张謇建工厂、办学校、修公园、造公路的唐闸镇,在南通市政府的唐闸工业遗存保护和申遗工作下,化身唐闸历史文化街区,变成了独特的工业风旅游地。
记者了解到,自2015年以来,南通市按“一核、一带、四区”的总体布局规划,先后恢复建成了汤家巷、新民巷、渡口巷以及大达公电碾米机公司旧址等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总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
在保护中开启“延年益寿”模式
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大达公电碾米机公司旧址一楼,一位妈妈和上幼儿园的儿子正一起体验非遗文化。这一处旧址经过保护性修缮后,被打造成“时光印记”活字印刷体验馆,可供游客体验活字印刷、丝网印刷、凸版印刷和古法造纸等。
母子两人拿着捡字盘认真地挑选汉字,“我们家离这里不远,来这里不仅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近代工业的遗迹,还能让孩子亲身体验一下活字印刷,这比干巴巴地讲有意思得多,也有意义得多。”
张謇留给南通这座城的不仅有物质财富,他在实业救国、造福桑梓的实践中展现出的爱国情怀、开放胸襟、创新精神、诚信品格、民本意识,也成为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一代代国人心间流淌。
位于濠河之滨的南通博物苑,由张謇于1905年创办,是中国人独立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当年张謇亲手在此种下的两株百年紫藤花,每逢花季,一侧白色、一侧紫色的花朵倾泻而下,成为热门的打卡地。
如今的南通博物苑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每年举办200余场社会教育活动。这两年,博物苑还别出心裁地推出了20条以“张謇与近代第一城”为主题的研学路线,结合线上课程、教材、DIY手作等,增强学生体验感。
“没想到张爷爷这么厉害!他不仅读书好,还这么爱国!”“张爷爷的好多想法真超前,放到现在也不过时。”……在南通博物苑内的濠南别业一角,十几名小学生在听完带队的李老师对张謇生平事迹讲解后,发出了阵阵感慨。
“你们眼前的这座英式建筑就是张謇的故居,叫濠南别业。”在老师解读完建筑特点后,孩子们坐在凳子上,安静地用蜡笔描摹起来。
“未来,我们想策划出高品质的张謇主题游径,比如张謇的教育思想主题游径、张謇的博物馆理念主题游径,让张謇的主题游径走进高校,激励莘莘学子将来为祖国的富强兴盛,奉献他们的力量。”南通博物苑苑长杜嘉乐说。
春日和风下,树影随微风在濠南别业的墙身上晃动。这座饱含历史沧桑的建筑,在妥善保护中开启“延年益寿”模式,将张謇的精神不断绵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