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国际家庭日特刊 PDF版下载

版面: 国际家庭日特刊

AI时代

我们如何做家长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金勇

    人工智能(AI)正在为人类所熟悉,AI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领域的革命,更是对我们生活方式、工作模式和思维方式的全方位重塑。

    AI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做家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佟新教授认为,目前中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方面,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家庭变迁给学校和家庭教育带来了挑战;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让传授传统内容和传统知识的教育方式等一系列问题面临革命性挑战,教育不再仅仅是学会知识,而转向培养有创新思维意识、有情感的、有审美理念的人。传统的家校关系,即老师通过家庭力量向孩子施压的教育方式正转向家校合力激发孩子内在学习动力的教育方式。AI时代,家庭教育若想取得成功需要重新思考亲子关系的类型,需要思考这个时代内在的平等精神的建立,通过亲子间的正面沟通和优势视角给予青少年应有的尊重和空间,培养出他们对知识的热爱、学习的能力、乐于交流和感恩的心胸。这将是一场教育的革命,涉及方方面面,主要是我们要重新思考教育的目标和手段,特别是家长们要重新适应新的变化,建立新型的亲子关系。

    记者:人工智能时代的迅速来临,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给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恐慌。2023年6月,咨询机构麦肯锡在其最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经济潜力》研究报告中指出,2030—2060年,AI或将导致50%的职业被取代,3亿人失业,资产管理人、医生、律师、会计师等目前备受尊敬的职业受到的影响可能最大。对此,会给家庭教育带来怎样的挑战?

    佟新:你的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未来“风险社会”带给我们的挑战。“风险社会”的概念是1986年德国学者贝克提出的。他强调,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面临的很多问题都具有了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风险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地域或群体,而是呈现出全球化趋势,人们正生活在一个文明的火山上。马斯克在提到人工智能的时候更是说到,在不久的将来,大概用两周时间制作的一个芯片就有可能替代人类25年的学习。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并不知道这些进步,最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AI的发展,可替代的太多了。一个充满风险的未来社会,带来了整个社会的焦虑。家长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不确定,害怕孩子未来的职业会被人工智能替代。因此,对于焦虑的家长而言,既要给孩子压力以防其输在起跑线上,又害怕孩子因压力失去对学习的兴趣。那么,在一个人工智能的时代,家庭教育主要应当完成什么任务呢?这是个问题。

    记者:目前,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在人口转变、社会变迁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的家庭结构、家庭功能等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您能说一下中国的家庭变迁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吗?

    佟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重要的社会变迁。进入21世纪,家庭变迁更是影响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变迁包括了家庭观念、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的变化,这三个方面的变化是相互作用、交织在一起的,而这些变化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家庭教育及其政策实践的认知。

    一是家庭观念面临传统到现代的挑战。家庭观念涉及人们如何看待家庭,传统家庭观是以家庭为本,强调家庭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现代家庭观则以个人为本。家庭伦理的变迁,正在实现从家庭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的转型。但现实中中国人的家庭观又是错综复杂的,年轻一代的成长经历和生平境遇使其对这看似从传统迈向现代的转变充满多样性。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在1928年曾提出中国家庭是“折中家庭”,既非传统的大家庭,也非西方的现代的个体家庭。目前看,我国的家庭观依然如此,表现为生育率低迷背后的生育意愿的个体性特征等。

    二是家庭结构多样化。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从1982年到2020年家庭户平均规模从4.41人降至2.62人,家庭规模持续缩小。同时,核心家庭是普遍的家庭结构,占据全部家庭的2/3。核心家庭的规模也趋于小型化,但同时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

    三是家庭关系的变迁。家庭的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体现在权力中心从父子轴移向夫妻轴,女性和子代在家庭中的话语权增加。家庭关系以横向的夫妻关系及纵向的代际关系为主。

    家庭结构多样化、个体化、婚龄、育龄延推,由此产生了高价的孩子,即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发生变化。除AI给教育带来的革命性挑战外,目前中国家长面临的另外一层焦虑是:如何让孩子实现自己社会地位的延续或超越?目前很多家长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特长班,追逐“学区房”,这种现象背后的本质正是家长出于对自己生活工作的认知,希望通过报班让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优势。报班、买学区房的热情越高,说明背后的焦虑情绪越强。

    记者:面对AI和中国家庭变迁这两大挑战,您认为家长首先应树立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佟新: 立德树人。这四个字,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宗旨。2022年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总则中明确规定:“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同时总则还明确指出:“本法所称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

    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仅是我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选择,也是对当前社会上重智轻德现实的有力纠正。近年来,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被繁重的课业包围,课余时间被家长报的各种补习班填满,孩子们的大量时间都在研究如何提高分数,家长对孩子应承担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变得越来越薄弱。整个社会过于看重分数,还导致了社会的浮躁和严重内卷。明确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双减”政策,对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记者:面对未来不确定的世界,除了教育理念外,您能具体讲一下家长应该注重孩子哪些能力的培养吗?

    佟新:我个人认为,家长应该关注对孩子以下三方面能力的教育。

    第一,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热爱知识、热爱学习的人。我们正处于终身学习的时代。无论多大年龄的人,只要你想学习,就有条件在互联网上找到学习的资源。学习不再是与职业紧密相关的事,而是与一个人的自我成长有关。如果家长一直坚持学习,孩子一定是热爱学习的。

    家长们要接受一个观念:玩,本身就是学习。学习是一个特别宽泛的事,关于做人、做事都算学习。自有人类以来,我们就一直都在学习,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儿,都会有巨大的热情去读去看去干。我们说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快乐,其实就是如何启发孩子对于学习的热情,保持孩子对学习的热情。要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今天认了三个字,背了一首唐诗。

    如果我们把玩拓展,视为一个学习的过程,孩子的自主性就会提高,比如孩子在玩拼装机器人的过程中,他会思索这是一个什么结构,背后的一些物理、数学的知识都在里面。我遇到过一个家长,说他们家小朋友喜欢小蚂蚁,逮到蚂蚁就搁盒子里带回家,问我怎么办?我说,挺好的,你得帮孩子科普一下,蚂蚁都有什么种类?蚂蚁的生活习性是什么?告诉孩子在哪里可以查到这些知识。家长应引导孩子在他感兴趣的领域去自主探索,当他取得成就,他就知道了原来我下一份功夫就会有一份收获。孩子的天性就是热爱知识,脑子里充满着各种“十万个为什么”,所以,让孩子热爱知识是最重要的。

    第二,要把孩子培养成热爱生命、热爱劳动的人。今天的教育有一个特别大的课题叫“生命教育”。这个课题面临的问题就是一个脆弱的孩子,要如何以一颗强大的内心来应对未来的风险,能够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坚定地告诉自己“我可以”,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做到自食其力。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组数据:根据美团研究院发布的信息,2020年上半年,通过美团获得收入的骑手总数达295.2万人,其中2.8%的骑手为高校应届毕业生,20.5%的骑手拥有本科文凭。看到20.5%这个数据,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我看到的时候,会觉得它代表了我们社会的一种转型,就像我们经常会谈到或者看到,海外的某个餐馆里端盘子的那个人,可能是某个大学的博士生,因为他学习艺术,热爱艺术,白天端盘子,晚上画画一样。这个时候,我们不能轻易定义这是教育的成功还是失败,高等教育的普及,必定会导致职业结构发生转变。面对未来的挑战,工作没有什么高低之分,社会上也要倡导一种理念: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无比自豪,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无比自豪!中国有句古话“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孩子能够自食其力,只要是自己热爱的职业,其劳动和付出都值得尊敬。

    第三,要把孩子培养成具有独立性和创新能力的人。现代社会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创新能力,这需要孩子的自主性。所谓自主性,就是你自己对一件事情控制的能力,你自己发自内心地想去学习一件事情的能力,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能力。一个有自主性的孩子才会有创新型思维,而一个强势的家长很难培养出一个有自主性的孩子。

    这里,建议家长首先评估自己是怎样的家长?1. 父母之间是否有一致性的价值观(两人要取得一致,特别是有关品质的培养)?2. 家长做错了事,是否会道歉(沟通与感恩)?3. 是否爱攀比(拿别人家孩子对比自己家孩子)?也就是说,家长应当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教养孩子的方式,是否是溺爱的或控制的。家长和孩子之间最好的关系是有共情的、包容的、支持性的关系,这样的关系更容易培养出具有以上三种能力的孩子。

    如果我们培养的孩子能够有自食其力的能力、有帮助他人的能力、有思想创造的能力,他就是一个未来不会害怕任何风险的人,是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而这三种能力,也是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在充满“不确定”的未来中找到“确定性”的最重要的能力。

    记者:未来人才这三种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家长助力,家长怎样做才能发掘孩子强大的内生动力呢?

    佟新:家长重要的职责是助力孩子成长,而在助力的过程中,家长最应该关注的是对孩子品质和情感的培养。

    近几年,我们在对某教育机构27000名青少年的调研中发现,一个有人生理想、有目标的孩子,他的学业成绩就很明显地处在优秀的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而一个早早就确立了人生目标的孩子,又与他背后父母注重对他品质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家长只要做到了发现孩子的热爱、增加孩子学习的欲望、助力孩子坚持,孩子就一定能跨越遇到的瓶颈,实现自己的目标。

    家长若想培养出一个有理想、有进取心的孩子,首先就要多带孩子走出去看世界,让他自己选择心中所爱,一旦选择,就要与孩子约法三章,坚持下去。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家庭:孩子从小就很喜欢游泳,有一次他发烧了,就向父母提出能否不去训练,爸妈就问他:如果你今天是去参加中考,你会因为发烧而放弃吗?最后,孩子还是咬牙坚持了训练。所以,父母不能遇到点事儿,孩子一表露出畏难情绪就开始退缩,这样对孩子品质的培养特别不利。我遇到的在音乐、舞蹈、体育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孩子,都出自父母能帮他坚持下来的家庭。其次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要为孩子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当你以孩子为豪时,孩子也会以自己为豪,会有更强的进取心。

    在这个意义上,我特别不认可当前很多家长给孩子报各种班,买“学区房”。试想一下,20年前的我们知道如今的生活情况吗?同理,你以为你让孩子在20年后的竞争中取得了优势,但20年后的生活状态我们是无法预测的。所以,教育孩子,还是要回到教育的本质,注重对孩子独立、坚强、上进等优秀品质的培养。时代的变化日新月异,但是无论什么时代,个人的独立能力、学习能力和优秀的品质永远是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人是群居动物,一定要有社会性,只有通过社会性才能让自我价值得到体现和实现。对人的社会化而言,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最基础、最日常的教育,是领悟和学习基本的社会规范、社会关系和社会责任的最初场所。因此,在孩子社会化过程中,家长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首先,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我常常跟家长讲,如果你是一个爱学习的家长,你在不断学习,那么孩子看在眼里,也知道要努力的。如果家长整天刷手机,然后要求孩子不许玩手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会感恩的人,首先家长就要是一个会感恩的人,孩子才会学会感恩。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要助力孩子体验到“我行”的重要性,从而成长为独立承担社会责任的人。

    其次,家长一定要学会沟通。不与家长沟通,是很多青春期孩子的一个问题,其实背后是家长不会倾听。也许孩子告诉你“今天我没考好”的时候,他其实是在对自己解压,是在倾诉,但家长没听出来他想要的是一句理解,反而常常回复的是:“你说说你怎么考这么差?”孩子立刻就会闭嘴,一个可以和父母分解压力的途径就被关闭了。我建议家长以后遇到这种情况,先重复一遍孩子的话,当你重复一遍孩子说的话时,你可能就听出了他的焦虑。

    再次,在孩子社会化过程中,家长一定要让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即使是让提前回家的他蒸个米饭、炒个西红柿鸡蛋,也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这个家对他是有依赖的,是离不开他的,这样他才会对家庭有责任感。如果孩子感觉除了学习他什么都不被家庭需要,一旦学习不好,他就会觉得生命的价值没有了,就容易出现极端情绪。

    最后,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对孩子的尊重,在很大程度上是把孩子当作一个主体,相信孩子是一个有自我行为能力的、独立的人。这里,我想让家长了解一个概念:优势视角。它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基于对缺陷模式的反思建构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领域的思维模式和实践方式,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到自信,就要学会优势视角,使用优势积累法,你认为孩子好,他会不断地变得更好;如果你认为他不好,他会越来越差。有些家长虽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他尊重孩子,孩子做的事情,孩子学的东西,他会打心底为孩子高兴。这种环境下,孩子也会觉得自己很棒。但有些家长在孩子学习过程中,会打击孩子说:“这么简单的东西你都不会。”这会让孩子越来越自卑。家长要学会放下自己的焦虑,放下对孩子的评判,真诚地去尊重孩子,从孩子的视角,看到他的进步,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家庭氛围,陪孩子走过他生命中独特的成长旅程。

    记者:您最想给家长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佟新:从信息社会迈向智能社会,人类生产生活以及世界发展格局都将发生更加深刻的变化,它一定是有未来的,它的未来远比我们能够感受到的要大。只要孩子的内在动力被挖掘出来,他未来的潜能就是无限的,我们要相信未来,相信孩子,给孩子更充分的信任,给孩子更多的空间,让他真正发现自己的内在渴望。我觉得这就是教育最重要的目的!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