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程浏可
“每天中午在这里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每周有医生为大家量血压、测血糖,需要小修小补,随时有志愿者帮忙……这里又便利又充满人情味,我可舍不得搬走!”在阳曲路760弄居民区生活服务中心的留言簿上,居民杨阿姨动情地写下这段话。
近年来,上海市静安区临汾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的要求,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打造多元化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多项群众参与、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与社区居民共同绘就美好宜居的幸福新图景。
理论讲堂润心田
在合唱表演中感受精神力量,在读书分享中陶冶情操品格,在理论讲堂中浸润心田……
临汾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充分发掘和盘活社区内红色资源,积极打造区级“学思践悟新思想”现场教学点,强化文明实践阵地枢纽功能,推进理论学习、主题党日等系列实践,打磨“精品党课”“初心微党课”等品牌项目,组建“奋进·实践道德模范讲师团”讲述红色故事,将暖人心、贴民意、有共鸣的新时代奋斗者故事送入千家万户。
走进汾西路87弄居民区,在小区大门口可以看见黑板报上写着谈古论今理论学习读书会活动预告,这个成员平均年龄70多岁的读书学习小组已经走过了十五个年头,小组成员在这里共同品读红色故事,分享、宣传和弘扬红色文化。此外,谈古论今理论学习读书会还十分关心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暑假期间,读书会的老爷爷们与社区青少年开展大手牵小手活动,向孩子们讲述刘胡兰、王二小等小英雄的事迹,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爱党爱国的“红色种子”。
在阳曲路760弄居民区,“静临读书汇”采用“三个一”——每月一次、每次一小时、每次一个主题的形式,开展多样化的学习交流活动。在这里,老党员分享为国奋斗奉献的经历,志愿者和居民畅谈社区变化、感受共享社区治理成果的故事……党建联络员带领大家相互学习共同提升。
文明实践树新风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各类资源就汇聚到哪里。围绕“15分钟文明实践圈”建设,临汾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建立“1+20+X”模式下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体系,实现20个居民区文明实践站全覆盖,39个文明实践点作为服务延伸,让文明实践推得动、盘得活、有干货。
阳曲路760弄居民区打造“临爸爸”洗衣队,免费为高龄老人提供清洗、送上门服务;“临妈妈”工作室由超出70周岁的退休志愿者组成,为社区居民开设“美育课堂”;“临灵灵”亲子活动组建亲子活动群,搭建“星立方”亲子平台,常态化开展安全教育讲座、消防知识普及。每周开设的书法、手工等特色课堂吸引众多孩子和家长共同参与;“临距离”爱心集市上有理发、缝纫、修小家电、量血压、业委会接待等各式服务点位;“临美美”睦邻楼组积极挖掘楼组的好人好事,优化楼组内部装饰,创建小区美丽楼组……
栽种果树、爱心义卖、涂鸦彩绘……闻喜路251弄居民区的“巧手课堂”自2015年创立以来,已举办了100多期活动。“巧手课堂”坚持以思想教育为首,深化素质教育,将课堂不断向外拓展,通过各类活动激发青少年爱国爱党热情。
为满足社区老年群体需求,闻喜路251弄居民区还有序开展多元化的助老服务。在“昕科技”智能相伴主题活动中,小义工与社区老人结对学习,一起跨越“数字鸿沟”。活动中,社区王阿姨在小义工的帮助下,终于学会了如何使用智能手机,感慨地说:“现在不会用智能手机,就跟过去不认识字一样,真的是寸步难行。社区这样的活动真是太好了,很实用。”
回应诉求顺民心
“居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临汾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回应民生诉求,精准开展服务。提档升级“临汾好办”服务,打造24小时不打烊“数字小屋”,开展“FEN享党员服务日”“团长培训班”等80余项服务项目,还聚焦新就业群体,布设升级“新心驿站”“心灵驿站”等服务点位近40个。
在阳曲路760弄居民区,一排被粉刷成绿色的房间格外引人注目,原本陈旧的空间如今已经焕然一新。房间里摆放着医药箱、轮椅等便民设施供居民使用,同时,每周还面向居民提供健康咨询、金融、居家照护等服务。为满足居民心愿,在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的协调下,社区“乐邻家园”每周一至周五的中午11时30分到下午1时,开设“为老温馨助餐点”,爷爷奶奶们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饭菜,聊近况、话家常。这个助餐点不仅帮助他们解决了吃饭难的问题,也为他们提供了一处情感和精神交流的舒适场所。
闻喜路251弄居民区已将“理发”便民服务逐渐发展成社区文化。在社区公共空间,志愿者的几把座椅和剪刀不仅让居民享受到了“家门口”的服务,还形成了和谐友爱的社区氛围。志愿者边理发边耐心解答居民问题,邻里间也在唠家常中增进了感情,共建单位还会在这里科普反诈知识等,在温馨活跃的氛围中,居民有了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
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临汾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用文明的力量在社区编织出一幅和谐向善的美丽画卷,与社区居民合力营造文明实践人人可为、处处可见、时时可享的浓厚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