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李熙爽
“家在东北,2001年生人,研究生在读,性格外向开朗,目前单身,期待遇见一个真诚的人,拥有一段走心的感情。”听到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询问自己的爱情故事,23周岁的佳雯迅速梳理出一份“个人简历”,她告诉记者,自己只喜欢过一个人,是她的高中同学。
“他个子高、长得好,学习成绩优异。上学的时候,我们是前后桌,每当我遇到听不懂的知识、不会做的题目,他总会耐心帮我讲解、分析,慢慢地,我们越来越熟悉,话题也越来越多。”佳雯说。
感情的升温,源于一次晚自习。“为了锻炼大家的语言能力,我们班组织了一个小活动,同学们自选话题,每个人都要上台作10分钟左右的主旨演讲。轮到他上台那天,他讲了一个跟我相关的话题,全班同学都听出来了。”在同学们起哄的笑闹声中,佳雯第一次懂了,“原来这就是心动”。
不过,虽然对彼此有好感,但高中阶段,两人并未确定恋爱关系,“高中的首要任务是学习,我们不想因为恋爱影响学习。那时,我们有一个默契,要为自己向往的高校拼尽全力,毕业之后再谈感情”。
虽然没能考入同一所大学,但高考后,两人很快又建立了联系。“分享日常生活,陪伴对方聊天、学习,一起度过漫长的硕士备考阶段……在大学阶段,我们拥有了很多共同记忆,可惜由于性格原因,没能一直走下去。”
回忆起这段感情,佳雯说虽有遗憾,但并不后悔。“不是所有念头都有回响,不是所有相遇都有结局,大家都为此真心努力过就可以了。”在佳雯看来,爱情是一门很好的“成长课”,“两个人的相处,能帮我们更好地学习如何沟通交流。经历一段感情,就像在照一面镜子,能帮助我们‘内观’真实的自己。以我为例,经历这段感情后,我意识到了自己是个急性子,还有点‘牛脾气’,认清了自己的缺点,也更清楚地明白,自己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恋人,期待一份什么样的感情。”
佳雯告诉记者,自己经常和好友、父母讨论恋爱话题,她发现两代人的恋爱观有很大区别。“跟父母聊起一个男生,他们在关心男生的品格、条件之外,还会关心这段感情是否会有结果,我和好友们则更关注恋爱的过程是否开心、能否引人向上,不会因为没有结果就拒绝走入一段感情;父母习惯于“男主外女主内”的相处模式,但我和朋友们都更向往共同分摊家务、平等对待彼此的恋爱模式;一些长辈还认为,一个人的恋爱次数多,就代表他的品德不过关,但在我看来,多谈并不等于乱谈,‘爱’是与世界、与他人建立链接的机会,也是一段寻找真正自己的旅途,有时候真的要多接触多了解,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佳雯总结说,“总之,与上一代人相比,‘00后’在恋爱中的自我意识更强烈,在恋爱的过程中会更加关注自我感受和自我价值。”
虽然目前处于单身状态,但佳雯告诉记者,她很期待进入一段稳定的感情。“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的日常相处,让我对婚姻十分向往。”在她看来,婚姻不应是为了满足他人期待而进行的被迫选项,也不是无法独立生活而无奈逃入的“避难所”,“它应是两个彼此吸引的人共同打造的‘温馨港’。”
“我的目标是先找工作再结婚,在自己经济独立的条件下步入婚姻。”佳雯说,即使结婚,自己也不会放弃工作。“婚姻不是终点,而是另一段旅程的起点。它不仅需要经营,还需要两个人共同成长。工作能让我经济独立,还能让我与外界持续链接,这种‘独立性’让我具有和爱人共抗风雨的资本,也让我能更好地掌握生活的主动权。”
“相信爱、期待爱、勇敢爱,但也不惧怕没有爱。”佳雯告诉记者,这就是她的恋爱观。“用最乐观的态度去迎接爱情,但也要不断充实、提高自己,让自己拥有独立生活的底气。”她坚信,更好的自己会等来更好的缘分,学会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