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搭子在情感上、经济上、社会支持上形成短期的生活模式,但专家认为,这种现象不会成为主流,因为它其实是无奈之举, 是对人际关系的一种补充。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董颖
“我们是现在流行的离婚搭子,今年是我离婚第三年,也是她一个人带儿子第四年,我有一辆车7万买的,她有一套房全款20万买的。我有一个3岁女儿,她有一个5岁儿子。我们现在除了赚钱,就是一起陪孩子,其他什么都不想。这样的生活真的太自由、太轻松了!”今年春天,一条视频的爆火吸引了社会高度关注,也炸出了离婚搭子这种新现象。
离婚搭子,指两个离异的人(以单身妈妈为主),一起搭伴生活,彼此扶持,同居养娃的生活模式,现在已成为部分离婚后独自养娃群体的新选择。这种模式为什么会出现?搭伙生活有哪些利弊?离婚搭子会成为一种新的“家庭”模式吗?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为此采访了当事人及专家。
我们更能相互理解
来自江苏南京的朱丹和费薇薇已搭伙生活了两年,最近,她们一起登上了东方卫视的《妈妈咪呀》节目。
“我们一起生活养娃那会儿,还没有离婚搭子这个说法。其实,我不太认同这个词,搭子是友情未满、合租室友的关系,而我们更像是战友,共同面对生活、孩子、经济压力等各方面的事情,我们是可以互为后背的。”快人快语的朱丹对记者说。
三年前,她们在工作中相识,朱丹1992年生人,离婚5年,有两个女儿;费薇薇1983年的,离婚6年,有一个女儿。离婚后,单亲妈妈的时间和精力是个大问题,怎么兼顾带孩子与赚钱?
朱丹经营书馆,搭伙前陪孩子时间少;费薇薇是教师,因为孩子一年级很黏妈妈,又有上下学接送问题,无奈只能辞职,收入成了问题。“都是单亲妈妈,所以,我帮她招生做家庭托管,半年招了四十几个孩子,我的孩子也付费给她托管,真比我自己带得好,孩子成绩有了明显提高。”朱丹说,孩子和薇薇母女处得特别好,有时她下班晚了,孩子就住在薇薇家。“后来薇薇的孩子生病,半夜要去医院,一个人接送很困难,心理又脆弱,同时考虑到生活成本,我们就搬到了一起。”
在她们俩看来,生活中有太多困难需要一起克服和面对,比如,早上送三个孩子上学,晚上接孩子回家、做饭、辅导作业,生活上的琐事都需要两个人互帮互助。一个人带孩子时,有很多不能解决的问题,两个人住一起之后事业和孩子都能兼顾了。而且,由于两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差异不大,住一起后生活没有太大变化,但心理上多了陪伴和支持。
对于很多网友关注的家务分配、金钱支出等问题,朱丹表示:“薇薇是家庭托管师,有17年一线教学经验,我把孩子交给她也会付学费的;她让我帮忙做自媒体线上业务,我也按比例获取收入。在这个方面我们谈得很清楚,这样友谊才能长久。现在,我们也是事业上最好的伙伴。其余的生活成本,我们大部分是自己买自己的,中间有交集的部分AA制,有时也算不清楚,但我们俩都不是爱记账的人,无非是她垫了之后我心里面有数,给她买回去。深层原因是我们两个人都不计较。”
至于家务,薇薇有些小洁癖,而朱丹自认为条理性不太强,两个人约定,自己的房间互不干涉,公共区域大家都多注意,薇薇因为对环境要求高,会多做一些。她们认为,很多女性不怕做家务,只是家庭其他成员要能看到、认可这份付出。
“我们更能理解对方。当然,有时也有小分歧,但坐下来聊一聊,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比如,她觉得我对孩子太松了,或我说她把家里打扫得太干净了,搞得她也很累……本质上,我们都是为了孩子和对方好。”朱丹说。
合适的人比模式更重要
在离婚搭子的视频或帖子下面,有三类声音最为集中:一类是质疑,质疑这种模式迟早会散伙;一类是支持,支持她们互相扶持过好自己的生活,认为两个女性一起搭伙生活更和谐;还有一类是寻求搭子,不少离异女性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信息:地区、孩子年龄、性别,寻求同性搭子。
需求背后,是离婚后独自带娃的艰难。很多单亲妈妈会同时面临时间和金钱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孩子太小离不开人,很多妈妈连洗澡、做饭都匆匆忙忙,特别希望有人能搭把手;另一方面,一个人带娃生活成本和两个人搭伙带娃的开销相差不大。因此,不少离异妈妈对这种模式非常动心,希望能赶快“搭上”。
“其实这个搭子,就是过去的合作伙伴关系,是社交关系的一种,比如,旅行搭子、饭搭子、养老搭子,还有工作搭子、学习搭子等。”中国科学院心理学博士、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乔实分析,“搭子模式是人际关系中固有的一种模式,它的好处显而易见:比如,成本低,无论是情感投入、经济投入,还是社会关系的投入都比较低。另外,搭子是短期人际交往模式,从心理学或社会学角度来分析,它是不建立在长期主义的友谊、爱情或亲情的基础之上的一种合作,所以,简单容易获得。”
在这种新型育儿模式下,有的搭子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彼此支持走出了婚姻失败的阴霾,拥抱新的人生,也有的搭子仅在一起住了几个月就散伙了,留下一地鸡毛。“我们在一起生活,彼此不习惯,觉得互相影响。”记者联系的离婚搭子杨女士说,自己已经结束了4个月的搭子生活。
北京两高律师事务所管委会副主任、北京市律师协会婚姻家庭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张荆表示:“这种模式其实是迫于无奈的选择,可以看作过渡的选择。两个家庭在同一时间段有着相似的计划,孩子成长有了伴,两个家长也可以分工,一个挣钱、一个负责辅导孩子。但它不是常态,很难长久。尤其是产生一些矛盾后,如何评估各自的贡献?除非两个人高度认同对方及对方的教育方式,而且为人都很豁达。”
“只有找到合适的人,才能像我们一样产生1+1>2的结果。”朱丹和薇薇根据自己的感受,给出了建议:两个人能力要匹配,不能一个太强一个太弱;性格不能太计较,格局要大;孩子相处融洽,孩子的年龄、性格都要考虑。像朱丹和薇薇的三个孩子分别是二、三、四年级,关系处得很好。
“孩子们一起写作业、一起玩、一起运动,她们比以前开心多了。准确地说,孩子们都感到多了人爱自己。”朱丹说,“孩子们很清楚,自己的妈妈和阿姨的关系很好,是兄弟姐妹的那种好,毕竟我们不是组建了一个家庭,未来是会分开的。等孩子上初中不在一个学校了,我们可能就会分开住,孩子的发展决定了我们未来是否住在一起。其实,马上我们就要搬家,由现在的三室一厅变成隔壁的两个单身公寓,但重点在于我们时时都能互相帮衬。”
新型模式协同育儿
朱丹和薇薇也要面对社会上不理解的眼光和审视——
开始租房时,单身公寓主管不肯租给薇薇,担心她带着孩子影响其他租户;5个人一起在小区里合租三居室时,也曾被邻居报警,理由是“这家里没有男人,怀疑是群租房”。这让妈妈们觉得举步维艰。在网上火了后,妈妈们还要面对社会上一些戴着有色眼镜的评判,不得不在网上解释:“我们都不排斥谈恋爱,未来如果遇见合适的异性,是愿意交往的。”
“近年来的养娃搭子、养老搭子、离婚搭子,反映了社会组织架构多元化或称人际间交往的多元化趋势,从中国传统固有的集体主义或大家族,慢慢过渡到当下更关注个体的发展。因此,这些搭子在情感上、经济上、社会支持上形成短期的生活模式,我们应该接纳这种模式。”乔实表示,“但是,它不会成为主流,因为它其实是无奈之举,是对人际关系的一种补充。”
因为在相互扶持中获得了快乐,经济上也有了底气,朱丹和费薇薇很愿意把自己的模式介绍给有需要的妈妈,在南京,一些单亲妈妈也采用了她们的模式,尝试一起带娃+创业,有三个妈妈组成了一个小团队,共同努力追求新的生活。未来,这样由单亲家庭组成的互助小组,可能会以更多形式出现。目前在网络上,也开始出现离异男性组成的生活搭子。
针对这些新型搭子方式,张荆从法律方面提示:“首先,搭子生活不具有法律保障性。如果因为孩子的教育理念不同或其他分歧,导致后面的经济纠纷会比较麻烦,家务劳动承担多的一方不容易被保护,没办法给双方的贡献量化。不像夫妻,有夫妻共同财产、双方的权利义务作为保障,当一方出现一些情况时,另一方还有扶养的义务。第二,两个孩子如果是异性,容易产生一些隐患,或者对孩子的性心理产生一些影响。第三,如果一方进行看护时,导致另一方的孩子受伤,该怎么定性?是监护关系?委托关系?都不是。今后这类关系如果产生一些纠纷,也给法律带来新的挑战。”
离异家庭的育儿、生活方式需要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政策和福利支持,帮助离异家庭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社区可以建立支持和互助的组织和平台,让离异家庭能够相互支持和帮助;社会各界也可以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对离异家庭的理解和尊重,减少对他们的歧视和偏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我们可以为离异家庭创造一个更加友好、包容和支持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