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综合 PDF版下载

版面: 要闻综合

全国法院去年受理环境资源一审案件25.9万件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景韵润 发自北京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2023年度中国环境资源审判报告和中国环境司法发展报告,并发布相关典型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杨临萍介绍,2023年,全国法院共受理环境资源一审案件25.9万件,审结23.2万件,审理了一批标志性典型性案件,有力推动生态环境法治进程。“截至2023年底,全国法院已设立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组织2800多个,我国已成为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覆盖最广、体系最完整的国家。”

    江苏法院审理了全国首例非法投放外来物种民事公益诉讼案,通过依法惩治擅自“放生”鲇鱼、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引导公众提升生物安全意识;贵州法院审理盗割“古楠木王”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依法判令被告人对其盗割损害的具有2600年树龄的“古楠木王”进行及时救治,并推动当地建立珍稀树木协同保护机制。

    “第三方服务机构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质量监测等专业报告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案件事实查明认定等具有重要作用。”最高人民法院环资庭庭长吴兆祥指出,去年以来,人民法院会同相关部门,共同针对环保领域第三方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依法审理了一批相关案件,治理成效明显。

    吴兆祥介绍,对环评领域造假行为,人民法院坚持前后端一起罚,上下游一起治,同时,积极主动促推生态环境执法司法衔接配合,支持行政机关依法严格执法,还注重发挥环境资源审判“三合一”优势,努力提升刑事追诉、行政履职、民事赔偿依法统筹适用水平。

    “下一步,人民法院将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持续审理好各类环境资源案件,以更优质、更丰富的精品案例推动生态环境法治进程,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吴兆祥表示。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