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马伟
“2005年9月10日,那天晚上我从苏州乘坐火车到西宁,到家时已经是晚上8点多,下着毛毛雨。我提着箱子走到村口,看见村里的道路成了水泥路,我走在上面,那种感觉至今难忘。”提及乡村的变化,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大通县)塔尔镇下旧庄村党支部副书记马雪莲的记忆回到了19年前,家乡第一次通水泥路的场景记忆犹新。这次打工返乡的雨夜回家之路让马雪莲暗下决心,要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好,让父老乡亲过上更好的日子。
“演讲阿娘”
出生于1983年的马雪莲是一位回族姑娘,她的祖辈生活在大通县塔尔镇下旧庄村。马雪莲从小喜欢读书,学习成绩很好,但高三那年为了照顾生病的妈妈和两个年幼的妹妹,她放弃学业外出打工。
2009年,塔尔镇实施阳光工程,通过土地流转,镇里兴建了许多温室大棚,马雪莲从外地返回家乡,开始在塔尔镇的大通佳兴农业有限公司的温室大棚打工。踏实好学的马雪莲很快引起公司领导的注意,领导不仅任命她为班组长,还让她担任公司讲解员,向前来考察调研的领导们讲解。那年年底,她获得公司“优秀班组长”称号和塔尔镇“优秀妇女”称号。
“当时我获得了200元的奖金,还作为优秀妇女代表发言,乡镇党委书记对我赞许有加。”马雪莲兴奋地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这次发言为她将来进入村两委工作打下了基础,她标准又流利的普通话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此,镇里一有活动,就邀请她来演讲、讲解,慢慢地,马雪莲被人们称为“演讲阿娘”。
建设美丽乡村
之后几年,马雪莲依旧在全国各地打工谋生。2013年,在延安打工的她接到村委的电话,推荐她担任村会计。为了结束漂泊不定的生活,也为了不辜负乡亲们的信任,30岁的马雪莲搭上了返程的列车重返家乡,开始了她在村委的工作。
从此,她与这个村庄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联系,这里不仅是她的家乡,也是她工作的地方。
回村工作以来,马雪莲参与完成了下旧庄村新农村建设、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农村医疗养老改革、土地确权、农村宅基地档案整理、农业普查、经济普查、人口普查、农村集体经济产权改革、疫情防控、美丽乡村建设等诸多工作……基层事务十分烦琐,马雪莲不是没想过放弃。“有时候工作压力很大,想着不如直接辞职做其他的工作。可是,看到乡亲们朴实的脸庞,看到村子一点一滴的变化,内心一下子就有力量了。”问及让她坚持下来的理由,马雪莲动情地说,“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我爱得炽烈而深沉。”
“从2013年的人均收入不足5000元,到今天的人均收入14425元,下旧庄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起村里的变化,马雪莲略带疲惫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马雪莲性格随和又落落大方,逐渐成了村里的解说员和乡村发展的代言人。塔尔镇乃至大通县,在各种重要场合,都会邀请这个既熟悉农村情况又能流利演讲的姑娘担任讲解员,把乡村建设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这位塔尔镇的“演讲阿娘”,不仅成了大通县委宣传部《百姓画廊》的宣讲员,也成了西宁市讲师团讲师,把一副好嗓子用在了美丽乡村建设中。
“她是一位很好的丫头,我们有啥事都去麻烦她,她理解我们、懂我们。”提起马雪莲,今年63岁的村民沙得贵像对亲闺女一样称呼着她(“丫头”在塔尔镇本地方言中代表“女儿”)。
用奋斗创造幸福生活
2020年,马雪莲被选举为下旧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她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2013年,村里的道路再次被硬化,297户农户的危旧房完成了改造,安装了45盏太阳能路灯。到如今,所有巷道道路有了柏油路,178盏太阳能路灯彻夜长明,525户农户均已完成危旧房改造。”一提到数字,马雪莲的记忆力特别精准,“我干了近7年的会计工作,对村上的事情比自己家的还熟悉。”如此心细如针,不仅是职务使然,村上这份工作,对马雪莲来说不仅仅是挣钱谋生的职业,“更是对家园的建设,对信任自己的乡亲们最好的回报”。
从2013年回村工作至今,马雪莲见证了村庄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从泥泞土路变成柏油路,村民从卖鸡蛋换钱到家家有小轿车。她既是下旧庄村一名普通村民,是千千万万农村妇女的缩影,靠勤劳的双手奋斗出幸福的生活;她也是下旧庄村的建设者,是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2023年10月,马雪莲当选为中国妇女十三大代表,与全国的1800多名代表一起参加了巾帼盛会,这让她感慨万分:“人民大会堂里国歌奏响的那一刻,我心潮澎湃,为能生在这样的国家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作为一名来自乡村的妇女,我将扮演好母亲、妻子、女儿的角色,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以身作则;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将继续努力工作,为下旧庄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