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评论 PDF版下载

栏目:新闻壹段评

版面: 视点评论

新闻壹段评


    孩子热衷“养臭水”,不能放任自流

    牛奶、粉笔、辣条、蟑螂、香水、唾液……将这些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东西混装在塑料瓶中,就做成了时下“风靡”部分中小学生群体的“臭水”。

    “养臭水”目的就是要看这些东西在瓶子里发酵后的“炸开”。但有的“臭水”在教室里炸开后,导致教学电脑损坏、教室在一段时间臭得不能用,甚至还引起十几名同学恶心呕吐。有网友表示,孩子们玩的东西真心让人搞不懂。确实,这有什么好“玩”的?

    “养臭水”最直接的危险,是诱发相关疾病。不仅如此,“养臭水”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本应该追求真善美,去接触一些美好的事物。但“养臭水”则是反其道而行,他们把肮脏和恶丑的东西当玩物,甚至争相“逐臭”,久而久之,一些学生就会美丑不分。学生除了心理会受到影响,健康素养也会被拉低。只有迅速叫停这一玩法,遏止这股歪风邪气,才能消除由此带来的不良影响,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整治非法“一日游”要有长效治理机制

    暑假临近,北京市公安局环食药旅总队将非法“一日游”、涉旅诈骗、黄牛倒票等涉旅违法犯罪作为重点打击对象,会同行政部门启动打击整治非法“一日游”联勤指挥部,严打严抓涉旅游领域违法犯罪。

    在国内一些热门旅游城市和景点,非法“一日游”早已成了顽疾,屡禁不止。要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需要痛下决心对当地旅游市场进行彻底整顿,而不能只是进行短期整治,要能标本兼治。对不法低价团、违规旅行社、“野导游”应实施强有力的打击,提高不法旅行社、“野导游”的违法成本。更要能抓早抓小,及时对“非法游”进行打击,对其露头就打,还要形成长效治理机制,不让“非法游”有机会欺骗广大游客。

    立法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值得肯定

    6月15日,广州市人大官网挂出《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条例》),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对《条例》的意见和建议。《条例》对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发现、诊治、工作机制保障等方面作了规定,并以立法形式确认学校可以禁止学生携带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进入学校或者在校园内使用。

    近年来,很多学校为了避免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绞尽脑汁。然而,学校的一些相关措施也遭到了部分学生、家长以及网友们的质疑,认为涉嫌损害学生的私有财产。现在有了立法的规定,学校可以公开出台禁止性的规定,并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学生把手机带进学校,或者是对带手机进学校的学生进行必要惩戒和处罚。中小学生过度沉迷手机的危害无须赘言,而通过地方立法的方式向这种行为说“不”,值得肯定,也应该得到配合与支持。

    刘世康 整理点评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