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在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趋势并行的当下,关注“一老一小”问题,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近日,“性别视角下‘一老一小’政策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这一议题的深入探讨搭建了高端交流平台。此次会议集结了来自全国的近600名专家学者,他们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养老、托育服务的政策与实践,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为推动性别平等视角下的“一老一小”政策创新贡献智慧与力量。
■ 杨承澍 杨慧
近日,由中国妇女研究会人口与发展专业小组和《妇女研究论丛》联合举办的“性别视角下‘一老一小’政策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近600名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参加了该学术会议。会议由开幕式与主旨发言、会议发言、评议和会议总结四个部分组成。研讨会分别由中央民族大学人口与民族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杨菊华、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政策法规研究室副主任杨慧、《妇女研究论丛》副主编宓瑞新、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国际妇女研究室主任杨玉静、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科研处处长吴菁主持,由杨菊华、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主任吴帆教授、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计迎春进行专家点评。
研讨成果包括在性别视角下探讨了当下人口转型中急需思考且必须面对的问题,以实证研究体现了对养老、托育服务的人文关怀与政策探讨,专家评议为发言人进一步修改完善论文、提高研究水平指明了努力方向,并对在未来研究中进一步提升性别意识达成了共识。
开启性别视角下的“一老一小”探讨
十三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健康和人口发展战略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王培安在主旨发言中指出,要充分认识儿童早期发展在人口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针对我国儿童早期均衡发展面临的子女养育教育投入不均衡、服务阵地依然不足等问题,建议加强对儿童早期发展的经济支持、服务支持,优化时间支持、扩大服务阵地等支持。
中国妇女研究会秘书长、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所长杜洁在开幕式上阐明了本次研讨会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研讨会议题设置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的重要精神,紧扣党中央的最新政策和部署,以促进妇女儿童发展、提升老年妇女福祉为目标展开。研讨不但选题新颖、视角独特、问题明确,具有较高理论价值,而且与会人员来源广泛、阵容强大、学科多元,既有重要领导和资深专家,又有很多年轻学者,对进一步壮大性别研究队伍、培养青年学者具有促进作用。
会议发言涵盖了城乡老龄妇女养老现状和实践、托育服务实践与挑战、照料经济及数智技术等对女性的影响。
聚焦养老实践中老年妇女的群体差异和异质性
与会学者聚焦不同老年群体,对城市、农村、山区和民族地区老年妇女的养老现状、面临问题、政策建议进行探讨。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吴莹围绕新疆老年女性“茶宴”探讨了积极老龄化问题,发现新疆老年女性通过“茶宴”获得经济、社会和心理支持,并在自我—家庭—茶宴互动中提升自主性。
丽水学院讲师陈建华对山区老年妇女家庭养老满意度研究发现,个人收入、自身健康、家庭功能对提升山区老年妇女家庭养老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
上海大学博士生高有融对城市丧偶老年人孤独感的产生与缓解机制探讨发现,老年妇女在童年时的教育弱势和成年后的家属工劣势职业身份经历,使其在退休与丧偶后更易积极参与社会交往并以此缓解孤独感。
河南师范大学讲师翁堂梅通过对照顾孙辈的老年妇女和独自留守的老年男性代际关系性别差异进行分析,发现老年妇女比老年男性获得更多的子代经济反哺和子代情感互动。
研讨媒介、互联网与养老机构对养老观念与实践的双重影响
厦门大学硕士生何欣璐探讨了媒介使用对老年人养老责任观的影响,发现增加报纸及互联网的使用频次,对增强政府和三方共责养老观念(政府养老、自己养老、子女养老)的影响。
济南大学硕士生张珍珍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及中介变量对城乡老年妇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发现使用互联网可通过改善健康状况而降低抑郁水平。
清华大学博士生卓唯佳研究了养老机构通过服务提供、反馈机制、监督机制及社会空间机制等日常运作,改变老年人亲子互动频率的策略。
江西财经大学硕士生敖颖探讨该省安义县农村“一老一小幸福院”的发展动力及提升路径,剖析了发挥“村社自主性”优势,培育内生力量并持续推动政府和多方社会力量的参与并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启示意义。
建言托育服务发展人才与支持体系的完善
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中心副研究员李红娟探讨了我国托育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及发展策略,认为托育发展面临人才需求与流失“双高”、供给缺口较大,培训欠规范、资质标准不一以及培养模式系统化不足等困境,在发展策略上建议做好托育人才供给、培训质量评估、发挥多元主体共同探索长效育人机制。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杨津津研究了上海托育师资供需关系,发现上海市托育机构保育人员在2024—2050年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况,其中,2025年的缺口将为1.65万~2.57万人。
陕西师范大学讲师陈玉佩通过对西北农村婴幼儿照护从业者的考察,发现价值感和职业认同,实现家庭-工作平衡,获得稳定的收入与社会保障,是婴幼儿照护从业者在地化的重要原因。
上海大学博士生张思涵对单位制变迁进程中的单位-社区共育托育支持体系探讨发现,单位提供的公共托育支持具有双重路径,社区宝妈提供了行动主体性支持。
分析照料经济与数智技术对女性婚恋的影响
中华女子学院副教授朱迎波分析了北京市养老护理员的从业意愿及影响因素,发现性别、学历、个人价值、工作经验、喜欢和老人相处、不易被解雇对北京市养老护理员的从业意愿具有重要影响。
西安交通大学硕士生袁满迪研究了祖辈照料和机构照料对职业女性就业质量的影响,发现虽然二者均能显著提升职业女性就业质量,但祖辈照料会因代际冲突显著降低职业女性的主观就业质量。
南昌大学副教授谢永飞基于对中部县域农村的调查,探讨了剥夺型、均衡型、增益型彩礼类型对个体、家庭、社会的差异化影响,提出了分类治理的建议。
中华女子学院讲师杜声红研究了数智技术对青年婚恋的影响,发现使用数智技术既有利于拓宽青年男女的择偶范围、提高匹配度等正面影响,也存在增加经济成本、信息不对称等负面影响,探讨了建设数智平台婚恋支持体系的思路和方法。
评议对发言人深化研究的反馈及指导
评议专家在充分肯定各位发言人的基础上,分别从题目拟定、研究方法及理论对话等方面,对每一位发言人提出了修改完善建议。题目要准确恰当地聚焦研究主题;在质性研究方法上,需明确田野点的典型性及信息饱和情况,并做好对调研材料的挖掘、提升和学理上的归纳总结;在定量研究方面,要考虑样本量的代表性,关注变量间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假设的有效提出及影响机制,将实证分析结果与理论分析框架进行对话,结合社会变迁做出更具说服力的解释;此外,要明确质性或定量研究的推广价值与政策含义,时期划分标准、研究视角、对祖辈照料者身心健康的关注也需要进一步考虑。
计迎春教授在会议总结中,概括了本次研讨会两个特点:一是议题多元丰富,研讨深入,具有明显的性别视角。二是老中青几代学人关注研究对象的异质性,跨越了学科的藩篱,将论文从汉族聚居区写到民族聚居区,从城市写到乡村,从婴幼儿托育写到养老实践,不但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而且将论文写在生命的历程中,写在社会的舞台上。她建议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与会科研工作者,要在研究道路和思考征程中,不忘初心,一路前行。
(杨承澍为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政策法规研究室研究实习员;杨慧为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政策法规研究室副主任,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