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史间拾遗:中国女子教育研究》一书是杨洁教授直接指导的历届研究生们10余年来在教育学科勤奋耕耘、认真探索的智慧结晶。本书在浩瀚史料的边角缝隙中努力寻找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教育的点滴信息,以充满个体生命气息的素材描绘女性教育生活场域,努力还原教育历史现场,呈现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着力绘制个性鲜明、特色突出的中国女子教育的生动历史画卷。
■ 杨洁
古代中国社会讲求“男尊女卑”,所谓女教,无非“三从四德”。现代女子教育的核心内容,不仅传授科学知识,同时教授职业技能,要求女子德才兼备,直接冲击和颠覆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为妇女解放和女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积淀和社会基础。
妇女解放的前提条件
妇女解放有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男女平等”的立法,在法律层面上全面保障妇女社会参与的各项权利;二是妇女自身参与社会活动的自觉意识和自食其力的能力——毫无疑问,这与女子接受教育的现代学历水平密切相关。迄今为止,无论是妇女研究还是教育研究,都侧重于对男女平等立法的分析评估,而对女性自身接受教育的实际状况缺乏深入内里的历史考察。《史间拾遗:中国女子教育研究》有意填空补缺,师生合力在史料的边角缝隙中寻找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教育的点滴信息,数年下来,逐渐梳理出了较为清晰的历史线索。
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女子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迁衍的重要阶段。深居闺门,通过女性读物接受礼教规范仍是女子教育的主要形态;伴随新的女性观不断传播,新兴女子学校由沿海向内地扩展。清末民初,女子教育被纳入现代学制体系,女子学校教育逐渐深入人心。然而,女性走出家庭,获得男女平等的教育机会绝非易事,思想舆论领域新旧派别的对峙和斗争,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女子学校教育的实践进程。本书上篇的《清代女教读物的承继与变异》《从〈妇女杂志〉看五四时期的女性价值观》和《苏青女子教育思想述评》三篇文章从不同阶段、不同层面和视角,为世人呈现出新旧女性价值观的激烈冲撞,不同女子教育观之间的胶着和斗争。
女子教育的发展变迁
民国历史跌宕起伏,社会质变骤然频生,现代文化教育日渐繁盛,女子教育随之变迁。本书中篇从妇女解放最为助力的师范教育、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三个领域入手,将纵向梳理和横向剖析相结合,呈现了女子教育自1912年至1949年间的发展路径,为读者铺展了民国时期教育政策和举措、教育类型和形式、教育内容和方法、教育目标和管理、学生来源和出路诸方面女子教育的起伏变迁。当然,女子教育发展离不开主流社会的推动,也获益于女性自身的投入和民间力量的影响,《民国前期民间社团对女子教育的影响》一文独辟蹊径,从侧面揭示了民国初期民间团体对女子教育现代变革不可替代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自觉肩负起争取妇女解放的历史重任,将“女性与男性平等受教育”列为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的奋斗目标。本书下篇,作者以大量文本史料为基础,分别聚焦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创立的第一所女子高等学校——中国女子大学及其历史地位和贡献、新中国“男女平等”宪法保障下女子教育的普及发展,寻找不同时期的近30位历史见证人,凭借她(他)们的回忆和口述史料,尽力还原20世纪中国追求民族独立和妇女解放的女子教育的历史新篇章。平等普及的教育唤醒妇女的主体意识,智慧能力空前解放,新中国民办女教师即当代女性自立自强的榜样,她们投身民族复兴大业,成为追求人民幸福的有生力量。
《史间拾遗:中国女子教育研究》一书是本人直接指导的历届研究生们10余年来在教育学科勤奋耕耘、认真探索的智慧结晶。她们承继了先辈们的学术生命,根植于自身的生命体验,在女子教育领域笔耕不辍,硕果累累,既滋养着自身的学术生命,又丰富了中国教育史的性别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