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发展周刊 科技女性 PDF版下载

栏目:女科协之窗

版面: 发展周刊 科技女性

专访北京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李静——

凝聚首都巾帼力量 撑起科普“半边天”


    李静

    2023年的中关村论坛上,北京市女科协部分成员合影留念。受访者供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徐阳晨

    广大科技女性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主战场,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和推动科技发展的主力军。近年来,作为全国妇联指导推动各地妇联推进“科技创新巾帼行动”的重要抓手,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建设蒸蒸日上,渐入佳境,各地女科协蓄力打造引领团结科技女性的坚强阵地,肩负着弘扬科学家精神,助推女科技工作者锐意创新,凝聚科技女性智慧与力量的重任。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邀请北京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以下简称北京女科协)常务副会长李静,分享女科协“首善标准”体系的建设及组织管理经验。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北京女科协目前的体系建设及发展状况?

    李静:目前,我们有77家会员单位、281名会员,基本上把首都的核心科技资源都纳入了女科协体系。如中国科学院、北大、清华、北航、北理工等机构和高校都有所覆盖。在优秀科技人才吸纳方面,我们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诚邀科技界杰青、荣获科技大奖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加入。同时,北京女科协积极创办高端科技论坛,团结女性科技人才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建立企业服务机制,将会员单位、女科学家、企业相结合,促进创新科技成果转化。

    记者:自成立以来,北京女科协举办了哪些重要活动?取得了哪些成效?

    李静:自成立之初,北京女科协围绕顶层设计,立足服务女性科技工作者,构建了“三纵一横”体系。“三纵”一是以中关村论坛为一纵,开展女性科技分论坛;二是以“科技+”为主轴,与科技馆、亦庄开发区、智能产业园区对接,提升资源共享机制;三是以服务女大学生为基础,组织女科学家进校园,帮扶年轻人解决科研、就业难题。积极组织开展并参与“北京女大学生创新意识培育和创新能力提升服务”项目,通过公开课、沙龙、调研、创赛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女大学生树立巾帼报国理想,激发女大学生创新活力。

    “一横”“即科学普及惠万家,创建“胡同科普小院”。北京女科协成立之初的目标之一就是聚焦“一老一小”科普,“胡同科普小院”的打造既是为女科技工作者将科普资源引入基层、引入社区,服务社会的窗口,也是深入胡同社区,打通科普的最后一公里,为“一老一小”提供家门口的科普服务。

    我们在去年非常荣幸地获批了北京市科普基地。在暑期,我们带领女科协成员去乡村,在妇联组织的支持下,面向农村女性开展“巾帼科普进基层 共迎精彩新生活”系列活动,组织专家走进基层“妇女之家”开展科普心理讲座,引导广大家庭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特别是要鼓舞引领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发挥独特作用,提升获得感、幸福感。

    同时,围绕上述工作,我们相继建立了主题活动,既为女科学家提供了展示平台,也为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积蓄了力量。截至目前,相关主题活动线上线下共覆盖500多万人次。

    记者:女科协作为新兴的群众组织,近年来在全国发展迅速,请您谈谈北京的发展经验。

    李静:我之前在中国科学院负责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同是也是中国科学院的妇联主席,结合自己十多年的管理经验,初到女科协常务副会长的岗位上,我摸准妇女工作特点,从“两个服务”宗旨入手,把打造女科协的“首善标准”作为目标。

    如何打造科协界的“首善标准”?我和团队经过长期摸索认为,一是将活动的首都特色充分呈现,二是提升活动效能和质量。例如,女科协活动与中关村论坛结合,与科技园区建设配合,依托有效载体激活资源。

    另外,在讲座活动的设计上,我们也非常注重“体验感”。例如我们邀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研究员卢静为中央民族大学的学生举办讲座,现场效果非常好,既有助于学科的建设,也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生的探索欲。讲座结束后,经过问卷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对讲座的感触很深,坦言希望将生命科学作为今后学术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我认为,一个公开讲座,能让听者入心入脑,为他们提供动力和方向,是非常有社会价值的。这也是北京女科协举办活动的准则之一。

    记者:目前工作中还有哪些困难和需要突破的点?

    李静:北京女科协发展到今天,是大家主动担当、积极调动的合力。我们的领导班子、日常工作人员都属于志愿工作,不计薪酬,姐妹们能贡献时间和精力,聚在一起已是不易。通过各种活动,将女性科技工作者“圈子”打造出来,大家由陌生到互相理解,从认识到统一思想成为核心骨干,更是不易。

    同时,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我们还能持续不断地产出丰富作品、搞好品牌建设,靠的是对组织高度负责的定力。正如我们团队一致达成的共识,“要把做科研的钻研劲儿放在女科协发展上。”这也应对了“首善标准”——善始善终,诸事无不成于恒, 有始有终。无论是搞科研还是搭台子,不静下心来,难成一个体系。

    女科技工作者面临更多来自家庭、来自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她们的成长需要更多关怀。因此,北京女科协还要在不断推动完善符合女性科技人才特点的专项政策上持续发力,充分释放她们的创新活力。

    记者:针对生命科学、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等科技热点问题,北京女科协做出了哪些促进动作?

    李静:其实近年来,很多的女性科技人员已经参与进来,我们也把更多优质的人才资源靠拢起来,特别在量子信息和生命科学方面,我们的会员单位和协会成员都有涉足。例如,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化,我们通过活动挖掘健康养老、居民服务市场;与科研院所合作,渗透人工智能服务;沿着首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融合链接更多高端资源。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