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基层中国 PDF版下载

栏目:基层治理访谈

版面: 基层中国

蓝莓“点金” 家庭增收 乡村创富

安徽怀宁:全产业链发展富民产业


    工人在冷链车间里分拣蓝莓。 受访者供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蓓

    “明天我们公司还需要增加15名妇女摘蓝莓,工资一天100元,先报名先得。”晚上十点,梳理完一天的蓝莓销售、营收数据,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幸福海岸农业庄园负责人刘观天赶紧在工作群里发了一条招工信息。

    眼下正是怀宁蓝莓盛果期、采摘销售旺季,根据园区蓝莓成熟情况及时调整招工信息,成了刘观天这样的蓝莓种植大户每天要关注的“头等大事”。

    在怀宁,近二十年来,因为大规模种植蓝莓,全县8万多亩荒山成了“花果山”,一颗颗饱满圆润的蓝莓成了乡村致富的“小金果”。大批留守家乡的乡村妇女,也成了可以稳定就业、获得可观收入、为家庭增收、为乡村产业振兴助力的“蓝领”工人。

    “近年来,怀宁县以开放的姿态、创新的思维、扎实的举措,擘画蓝莓产业发展蓝图,规划‘一镇一核两轴’空间布局,坚定不移打造‘一县一业(蓝莓)’全产业链。”怀宁县委书记余学峰在该县正在举办的第七届蓝莓文化旅游节暨首届蓝莓产销大会上表示,“怀宁正以‘蓝莓’为切入点,深挖‘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延伸‘产’的链条,走好绿色发展之路、产业融合之路,形成独具特色的蓝莓产业集群,努力将‘怀宁蓝莓’打造成带动群众致富的‘大产业’、促进文化发展的‘大引擎’、扩大对外交流的‘大品牌’。”

    从无到有,小蓝莓成乡村“致富果”

    怀宁县地处皖西南,辖20个乡镇,属低山丘陵地貌,90%以上为红壤、黄棕壤,呈酸性至微酸性,不适合粮食作物和大多数蔬果种植,却是蓝莓天然的适生地。

    1998年,安徽省农科院将试种蓝莓新品种的试验地选在了怀宁县黄墩镇,适宜的土壤、湿润的气候,加之合理的营养成分,蓝莓试种大获成功。2004年,镇村两级支持,一块28亩的蓝莓种植试验示范基地在栗山村林场诞生,2006年挂果,2007年“栗山蓝莓”即获得全国首个有机蓝莓认证。

    “小小的蓝果子,让这片贫瘠的土地看到了希望。”余学峰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此后十几年里,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地推动蓝莓产业发展,全县蓝莓种植面积从28亩发展到8.8万亩,辐射19个乡镇,200余家种植企业集中连片发展。2023年,该县蓝莓鲜果产量超3万吨,蓝莓深加工年处理能力7万吨,综合产值达65亿元。如今的怀宁县,已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大的县级蓝莓种植区。

    采访中,怀宁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汪志耿对蓝莓产业在农村家庭增收方面的带富能力赞不绝口:“过去,黄土地刨不出食,青壮年劳力只能外出务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更难有收入。如今,怀宁已经依托这颗‘致富果’,绘制‘良种繁育+规模种植+精深加工+采摘旅游’全链条融合发展的蓝图,年增加用工2.1万余人次,户均增收5000~8000元。而妇女作为乡村发展主力军,早已成了蓝莓产业链上的用工主力。”

    “我一年有一半时间在这里干活,算是‘稳定工’了。”清晨,一米多高的蓝莓树上还挂着露珠,秀山乡西涧村苗竹组村民郭银南,已经在家门口的蓝莓种植基地工作了一个多小时。她家离基地只有100多米,家里的田地都承包给了大户,平时有空就来基地务工,既锻炼了身体,又有了收入,还能和老姐妹们一起做事聊天,“想不到我这把年纪还能和城里人一样天天上班,而且顾家挣钱两不误,家里‘一老一小’也照顾好了。”话音刚落,引起一片欢笑声。

    做大做强,全方位助推产业发展

    看到蓝莓产业对百姓的带富能力,怀宁县“锚定”这颗果子,从政策扶持夯实基础链、科技强农贯通创新链、产业融合提升价值链、联农带农稳固利益链几个方面,全方位助推产业发展。

    怀宁县成立了蓝莓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聚力打造以蓝莓为主要元素的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区。制定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整合国家、省、市项目资金,支持蓝莓企业发展,累计兑现奖补资金4395万元。

    注入科技创新力量,并贯穿到种植、采摘、销售全过程。该县与安徽农业大学共建皖西南综合试验站、怀宁蓝莓研究院,为蓝莓育种、种植、保鲜、加工提供科研支撑。与中国农科院、安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哈工大等科研院所开展蓝莓冻干果、蓝莓花青素等加工工艺合作。助推小鲜果走向全国大市场,积极推动蓝莓生产向数字化转变。

    如今的怀宁,不仅有蓝莓鲜果,还有蓝莓果干、蓝莓原液、蓝莓冻干粉、蓝莓冰酒等众多高附加值产品。

    推动基地化种植、融合化发展、品牌化运营。在怀宁县乡村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车间,数字化智能蓝莓分拣包装设备一派繁忙,冷链物流监控及智能仓储管理系统高效运转。该公司副总经理金健说:“我们与各大物流公司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对19个乡镇200家种植户保底收购,用好货源、好产品、自主品牌和畅通的物流,实现品牌溢价,惠及更多农户。”

    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不少农民实现了“一地生五金”,即土地流转“获租金”、资金入股“变股金”、基地务工“挣薪金”、订单种植“得售金”、生态旅游“赢现金”。

    “科学规划、融合发展,不断将健康养生、休闲体育和文化旅游等元素植入蓝莓产业发展,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余学峰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种植面积将突破10万亩,实现100亿元年产值,具备100万游客的接待能力,成为长江中下游蓝莓产品交易中心、蓝莓技术研发中心,种苗繁育基地、示范观光基地,蓝莓元素休闲旅游区和乡村振兴示范区。”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