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任然
从小母亲就过世的小林(化名),原本很怕过生日。但现在,生日却是她每年盼望来临的日子。每年生日,巾帼志愿者们都会带着生日蛋糕,来到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灞州镇,在小林家中,送她礼物和祝福,陪她过生日,且已不间断地持续了3年。正处在青春期,原本不爱说话的小林,也开始主动向志愿者们敞开心扉,倾诉自己对母亲的思念,讲述自己的各种困惑……
“定期为高半山和半高半山的困境、留守儿童送去生日祝福与蛋糕,我们已开展了4年。”汶川县新社会组织妇联主席赵文艳说,除此之外,妇联还定期组织县绵虒镇、威州镇、灞州镇等地困境、留守儿童及家长观看革命红色影片,“通过这些小小的温暖的持续性关爱行动,志愿者、爱心妈妈们拉近了与孩子、家庭之间的距离,建立起了有效信任。”
搭建平台聚合力
持续开展关爱行动的背后是紧密连接着的平台,一份份小爱心在此汇聚成了送到留守儿童面前的大温暖。
据了解,巾帼志愿者、爱心妈妈们均来自新社会组织妇联成立的10支巾帼志愿者队伍。而给孩子送去的生日蛋糕、礼物,为老人送上的日用品,志愿服务中所需物料等,则都来自新社会组织妇联组建的“爱心商铺”群。
“新社会组织妇联是由汶川县妇联通过聚合汶川大同、羌绣协会、民办幼儿园等24家‘零散小微’组织成立的。”汶川县妇联主席马姮介绍,为适应新时代社会治理新需求,县妇联摸清全县有社会组织48家,建立妇联组织5个,执委31人,新社会组织妇联便是其中之一。(下转3版)
在汶川县妇联指导下,新社会组织妇联以“搭建平台聚合力、队伍赋能添动力、聚焦行动提效力”的方法,锻造妇女信赖依靠的妇联组织,“如此一来,哪怕是小小的关爱行动,都能做到‘定期’‘长期’和‘有效’。”马姮说。
据介绍,新社会组织妇联联动840名女性职工,依托汶川县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专业力量,成立各地区各类巾帼志愿者队伍,开展宣讲、普法宣传,深化“爱心妈妈”结对关爱行动、巾帼志愿关爱行等系列工作。
为广泛吸引各行各业的女性参与,在州、县妇联的指导下,新社会组织妇联不断延伸手臂,丰富服务内容,创建新社会组织妇联“妇女之家”,提出“场地共用、资源共享、服务同办、人员互补”的机制,提供临时办公区和资料免费打印等服务,设立妇女读书屋、接待室和心理辅导室等,开展各类主题的交流联建活动,从细处实处完善服务,不断满足妇女姐妹们的需求。
队伍赋能添动力
“培训让我对志愿者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更坚定了我成为志愿者的初心。”新社会组织妇联一名巾帼志愿者在接受培训后说。
据悉,在汶川县妇联的支持下,新社会组织妇联在5月连续一周时间,分别在映秀镇、威州镇开展志愿者由来、志愿者精神内容,以及消防安全知识、防烧烫伤安全知识等实操技能的4次巾帼志愿者培训,共计150余人参加。
“搭平台、建机制、强队伍,才能让服务走心,群众暖心。”赵文艳介绍,新社会组织妇联依托汶川县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妇联、汶川县巾帼志愿“阳光站”,分别在汶川县威州镇、绵虒镇、三江镇等地成立由266名巾帼志愿者组成的10支巾帼志愿服务队,并实施“种子计划”,定期组织巾帼志愿者开展活动策划、服务技能、心理减压、项目化运作管理、资源整合等技能培训交流活动,来提升广大女性工作者在参与和服务妇女儿童、基层治理过程中的“软实力”,并构建起“社工志愿者”“领导骨干”和“巾帼志愿者”的“赋能”梯次,持续增强妇女儿童工作的服务水平。
聚焦行动提效力
日前,居住在汶川县威州镇桑坪社区的尚婆婆,主动找到巾帼志愿者求助,告知其住房外屋檐脱落,随时有坠落的危险。志愿者立即联系新社会组织妇联,妇联与县、镇、社区相关部门联系,协商处置方案后,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前往老人家中帮助老人清理脱落屋檐、墙皮以及砖块等杂物,排除了潜在危险因素。
老人对于巾帼志愿者的深刻信任,来源于妇联不断地通过一场场暖心的行动,打造出的巾帼服务名片。
每年汶川大樱桃成熟之际,新社会组织妇联都会积极发动爱心企业、巾帼志愿者,帮助有需求的困境家庭采摘、售卖。在2023年汶川山洪泥石流灾害中,新社会组织妇联第一时间组建党员先锋妇女志愿服务队,在受灾地协助镇、村委会等收集、整理信息,走访照料在家老人的日常生活,开展心理援助工作。
对于县域内困境儿童、独居高龄老人的关爱,一直是新社会组织妇联的关爱重点,新社会组织妇联组织志愿者在专业社工的带领下,对困境儿童、老人等群体进行实地走访,详细了解困难老人、困境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及学习情况,倾听他们的心声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及时提供帮助。
同时,新社会组织妇联积极组织辖区超市、农资站、服装商店等商铺女性,加入巾帼志愿服务队伍,组成“爱心商铺”群,为辖区内的群众提供爱心帮助。截至目前,募集爱心帮助资金达28586元,受益3786人次。
“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推动新社会组织妇联,进一步打造能‘广联系’的平台,进一步建设有‘硬本领’的队伍,持续性做实一个个日常暖心行动来‘优服务’,从而提升妇女儿童的获得感、幸福感,成为妇女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娘家人’。”马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