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新女学周刊 PDF版下载

栏目:特别策划 女性学学科建设再思考②

版面: 新女学周刊

中国女性学研究创新和发展的特征


    ·编者按·

    近些年中国女性学的自主创立与发展展现了独特的特色。本文从一体化研究的视角、融合与自治相结合的拓展思路、守正和创新的不断求索,以及借鉴和转化的运作方式等方面,阐述了中国女性学如何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学科创立和发展之路,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有益探索。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问题化”的研究意识和“推进性”的研究态度,把新时代中国女性学学科建设提升到新境界。

    ■ 魏国英

    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的中国女性学研究,在我国妇女解放与发展的新实践中,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为指导并与时俱进中,在与西方各种女性主义理论的碰撞中,在不断地学术探索与理论争鸣中,自主探索构建具有原创性的、成体系的学科概念和理论,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学科创立和发展之路,形成了鲜明的女性特征、本土特征和跨学科特征,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时代化进行了有益探索。这些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化研究的视角

    女性学的研究对象是女性,它首先要揭示的是女性是什么,即女性“质”的规定性。中国女性学坚持认为,女性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女人”。女性具有作为人的本质属性与自身特征,即她在本质上具有与人类另一半——男性一致的“共性”,在其特征上又有不同于男性的特殊性。依照“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唯物史观,女性有别于男性的自身特征,主要体现在其生命过程中的“经期、孕期、生产哺乳期”等特殊时段,其所具有的相同或相似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女性学中的“女性”,是以此为纽带所组成的女性集合体,是作为人类一半的整体的女性,而不是某一个女性或某一群女性。当然,这个女性集合体并不是一个均质化的整体,因阶级、种族、地域的不同,其内部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是,一个显著的表象不容忽视,即只要性别作为一个变量参与定位,女性作为一极,就会在某一特定的层面上面临着相同或相似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在男性中心的社会性别制度与性别文化中,女性均存在一个与同一类别男性一起平等的解放、自由与发展的问题。女性学就是要从宏观、综合的角度认识女性特质,把女性放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去发现和揭示其行为的一般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女性学研究既避免了不分阶层、种族、地域,笼统倡导全世界女性“姐妹情谊”的偏颇,也拒绝了用差异性否定女性的同一性进而否认“整体女性”存在的做法。

    当今,无论是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还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阶层分化,群体利益矛盾凸显,女性群体不可避免地也出现了相应的分化,差异性、不平衡性有所增强。但就总体而言,普通劳动妇女仍然是女性群体的主体,其生存与发展问题是妇女整体发展的短板。关注并呼应普通劳动妇女的平等权益诉求,研究并解决她们的现实发展需求,是我国妇女运动的重心,也是我国女性学研究的价值取向。

    融合与自治相结合的拓展思路

    女性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女性问题必然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从多重学科的角度对女性和各种女性现象普遍具有的特质加以研究是不可缺少的视阈与方法,跨学科是女性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坚守性别分析作为女性学独特研究方法的同时,有选择地使用、改造和转化与女性学研究目的一致、并能够为顺利达到研究目的服务的各个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女性学研究中的一般研究方法。

    我国的女性学研究注重与各学科女性分支研究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我国女性学从既有学科的女性分支研究发轫,进而推进跨学科的女性研究,逐步发展到独立的女性学学科建设,因此,女性学与各学科女性研究是紧密相连的。各学科的女性分支研究是女性学学科建设的基础,其研究成果经过转化和提升,也可以成为女性学的理论元素;而女性学对女性整体所做的形而上的解析,为各学科的女性分支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这两者又是各自独立、不能相互取代的。以北京大学女性学团队的研究为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大原创性的中国古代妇女史研究成果的不断推出,提升了妇女史研究的水准,也为女性学剖析女性群体生存与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的内在统一性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支撑;北大心理学学者从心理学视角对性别特质特征的解析,推进了女性心理学研究,也为女性学全面准确揭示女性群体的心理特征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材料。我国女性学界这种既注重推动独立女性学的构建,也注重吸纳既有学科女性分支研究成果,坚持“自治”与“融合”并重的理念和协调推进方式,是中国女性学不断跃升的重要拓展路径。

    守正和创新的不断求索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女性学学科建设中的作用,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深切了解我国妇女解放如何实现跨越式进步的女性学研究者坚持认为,中国的女性学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也要结合中国国情和妇女实际,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不能替代女性学的学科建设。从外在形态上看,中国的女性学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中国的丰富与发展,它进一步向内探究、向外拓展,揭示出作为整体的女性的本质特征、存在状态、变迁轨迹及其发展的规律。从内在本质上看,中国女性学研究依然是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对女性本身及各种女性现象、女性问题进行科学分析与概括。在中国女性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处于统辖的地位:它既是重要的指导思想,又是核心的理论内容。这一特点既是由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决定的,也是它与西方女性理论区别之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女性学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一种表现形态。

    作为人类的一半,女性与人类的发展演变具有不可分割的共时性。无论是女性的本质特征,还是她的存在形态和发展态势,都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演变的。这就是说,以女性为研究对象的女性学,她“所涉及的是历史性的即经常变化的材料”,它的概念、范畴、体系同它表现的关系一样,是历史的产物。女性学只有随着女性实践发展不断创新,才能永久性地拥有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发言权。恩格斯曾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着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术语创新是女性学理论创新的一个突破口。女性学既注意淘汰那些已被实践证明是有悖于妇女解放与发展规律的范畴、术语,更新和改造那些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历史发展其表述已不再精当的概念和命题,又注重以新创造的术语来实现女性学对新的女性现实状况与发展问题的有效言说,从而在现实与逻辑的互动中拓展其理论生长的空间。

    借鉴和转化的运作方式

    中西方女性理论的交流与碰撞,是我国女性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助推器。繁茂发展的西方女性主义观念、理论与方法,为我国的女性学研究提供了多方位的参照视角。但是,我国女性学学者清楚,学习、吸收他人的长处,目的是开创符合本国国情的女性学学科。从我国妇女解放实践和理论的角度来关照外来观念和经验,是我国女性学不断发展的重要运作方式。

    我国许多研究者注重引入西方女性主义对主流学科漠视性别差异的批评理念,借鉴其用性别视角重新审视各学科既有理论框架的做法,但并没有吸纳西方女性学研究排斥已有学科建制、主张游离于主流学科之外、自称为“不守规矩的”学科立场,而是从研究起步开始,就明确表现出认同学科体制、争取各种体制资源的意向。不少学者吸纳了美国女性学研究努力推进性别公正的观念和宗旨,但又将其主张的“女性研究、研究女性、为了女性”的学科定位转化为男女共同研究,为了女性,也为了男性,促使男女两性都从腐朽落后的性别制度和性别文化中解放出来,进而实现两性平等、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因此,我国女性学的建设和发展,更多地带有构建两性平等和谐发展的特征。这是符合我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使这些学科研究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突破点”。女性学就是一种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我们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以“问题化”的研究意识和“推进性”的研究态度,在新时代把中国女性学学科建设提升到新境界。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