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PDF版下载

版面: 要闻

473朵“金花”基层一线绽芳华

——记逐“质”而行、精益求精的吉林络筒女工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李熙爽

    在被誉为“北国江城”的吉林省吉林市,有这样一支团队:473名成员,全部是女性;连续3年,获得公司巾帼岗位练兵赛个人和团体第一名;收获了全国模范职工小家、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全省五一巾帼标兵岗、吉林省工人先锋号等诸多荣誉。

    她们就是吉林化纤集团股份公司长丝八车间的络筒女工,扎根工厂一线的“最美金花”,江城大地上的一抹“巾帼红”。473朵“金花”逐“质”而行,精益求精,连续多年助力人造丝A级品率保持98.5%以上,助力吉林化纤人造丝产品1~5月份销量增长15%。

    创新

    机器轰鸣,丝筒飞转。吉林化纤集团股份公司长丝八车间,络筒女工们双手齐动,将纤维素纤维加工卷成供下游客户织布使用的丝筒,这是人造丝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

    在47号络筒机台前,车间高级主管魏海英捻起一根只有头发六分之一细的人造丝,“这根纤维应该由30股单丝组成,现在少了3根,要将它甩出来,否则下游客户织布时会出现深浅不一的效果。”

    “眼睛一看,手指一摸,就知道这根纤维少了几根单丝。”魏海英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在我们车间,每个成熟的络筒女工,都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这种对丝的敏感度,源于上千次的感受、对比与摸索。魏海英说:“接连丝头、卷丝成筒,有心的员工会将每次工作都当作感受丝线质量与手感的机会,经手过上千个丝饼后,就会积累出相关经验。而‘比学赶超’、追求卓越,正是我们团队的特色。”

    上班前、下班后,络筒女工们会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对比每个员工的操作方法,让操作在精准的同时更加省时省力。工段在制定培训计划之余,也会积极利用“金点子平台”和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工作潜力。

    在女工们的努力下,卷丝成筒的技艺不断提升。“我们成立了16个技术攻关小组,累计取得攻关成果36项,提出合理化建议371条,车间采纳322条。通过开展‘四化升级’,我们在丝饼大型化方面开辟了先河,带动产业链效率提高50%。”

    不仅是技艺提升,女工们还参与了技术创新,魏海英总结归纳出“毛丝丝饼挑选法”,大幅降低因毛丝造成的产品降等问题,保证了产品的高品质,女工们还对引进的新型高速络筒机提出11项攻关、14项改造,可节约备件费用156万元/年,产量每月增加30%。

    “目前,我们公司的人造丝产品已成功打入乔绒、梭织等高端应用领域,得到国内外用户的广泛认可。”魏海英笑着说,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每个员工的努力。“干就要干成一流,争就要争做第一,我们团队的每个成员,都以巾帼精神要求自己。”

    传承

    技术创新,重在技术积累,积累则来自技术人员的传承。魏海英告诉记者:“车间会开展导师结对活动,给每个新人安排一个师傅,通过一帮一结对子、师带徒等方式,通过辅导领学、以查促学、考试验学等办法,让员工得到扎实有效的培训。”

    “师傅们会根据徒弟的特点因材施教。”魏海英给记者举例,“李爽是车间新来的‘90后’大学生,刚当上络筒技术员不久。为此,我会将丝饼上机挑选法当作教学目标,教导她准确排查出丝筒成型的影响因素。”赵敏、杨磊等人,基本功扎实,是加工现场的值班长。老员工们会从改善毛丝情况及接头质量等方面入手,帮助她们进一步提升络筒工的看台效率。

    “我们还成立了各种研究小组,每组认领不同的研究课题,大家既有合作,也可以良性竞争,同时不断开展技术攻关、技能提升活动,让员工们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投入生产,确保产品质量。”魏海英介绍。

    据悉,对于新员工,公司每季度都有一个考评测试。“近年来,通过‘老带新’等培训方式,新人的测评通过率始终保持在100%。”魏海英骄傲地说,“1994年,我进入车间,是老师傅们手把手地带我,一点点地教我,如今,我也要像师傅们一样,培养人才、用心教徒,将络筒技艺传承下去,将技艺传承的良好传统保持下去。”

    凝聚

    络筒女工是一个有着473人的大集体,如何将大家的“心”与“力”汇聚在一起?魏海英告诉记者:“车间支部会组织全员参与青年大学习、微型团课、党课等活动,引领女工爱企爱岗。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微信读书’学习平台,让女工及时了解公司的重点工作;依托党员先锋岗、党员突击队等,让敬业、协作、创优、奉献精神渗透到每一名成员的思想中。”

    她说,团队目前共有女工党员17人,预备党员3人,入党积极分子24人,“她们在工作与活动中总是身先士卒,大大促进了团队工作的开展。”

    不仅在思想上拧成一股绳,面对生活中的“磕碰”,魏海英也找到了解决方法。“讲清小道理、解决小问题、做好小事情、开展小活动、宣传小人物,这是公司提倡的‘五小’工作法。我会秉承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通过日常谈话、深入一线岗位关注员工状态、与班组长充分交流等方式,帮助大家解决问题、增进感情。”

    团队的“90后”员工李爽对记者说:“平时,团队成员都以姐妹相称,年长的同事是‘姐’和‘大嫂’,年轻的就是‘老妹’,没有丝毫的距离感。”她带领记者参观车间内的温馨布置,“机器的侧面摆放植物,两个大鱼缸里养着鹦鹉鱼和锦鲤,休息室还有冰箱冰柜等。工作时,我们是一个团队,休息时,我们更像一个大家庭。”

    宽敞的车间内,长春花欣然绽放。比花朵更美的,是络筒女工们在机台前奋斗的身影。魏海英站在姐妹们中间,对着灯光捻起一根丝线,“接头扣尾长短一致,确保无污染、不出毛刺,合格!我们团队,又有一名新人出师了!”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