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评论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评论

最大的79岁,平均年龄超65岁,社区里的“银发宣讲团”——

银发传党音 幸福夕阳红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永钦

    “年龄最大的79岁,平均年龄超过65岁,成员一共19人,将近一半是女性,这就是我们的社区‘银发宣讲团’,别看他们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的宣讲很受欢迎。”海馨社区党委书记王玉静说。

    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海勃湾区采访时,碰到一支“银发宣讲团”正在学校进行诚信主题宣讲。年近八旬的“银发宣讲团”团长肖挺喜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二分钱的故事”。1953年3月,肖挺喜刚到小学读书,在一次考试时,他连一张白纸都没有,就从同桌的本子上撕了张纸做考试卷。放学后,肖挺喜的老师任远民给了肖挺喜二分钱,让他买纸做作业本。肖挺喜的父母得知后万分感激,让他一辈子不要忘记老师的良苦用心,一定要报答老师的恩情。肖挺喜便把这二分钱保留了下来,作为永久的纪念。

    记者了解到,“银发宣讲团”成立于2016年3月,是海勃湾区林荫街道海馨社区一支以煤矿棚户区搬迁和采煤沉陷区回迁的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组成的宣讲队伍。他们走基层、进乡村、入企业、到学校,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满怀深情地向大家宣传党的理论政策,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肖挺喜告诉记者,大家从煤矿棚户区搬到海馨社区安置小区后,生活环境有了极大改善。“我们都退休了,时间也自由,就想着能为社会干点什么,发挥余热,服务群众。就这样,我们十几位老人自发组建了‘银发宣讲团’,为居民群众宣讲党的理论政策。”

    记者联系几位宣讲团成员采访时,几次都遇上他们正在排练宣讲节目。

    说起“银发宣讲团”,69岁的王义娥打开了话匣子:“早上9点和下午3点左右是我们最忙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公园里凉快,人也多,宣讲效果最好。如果只是干巴巴地宣讲理论,大伙儿听得有点单调,所以我们就结合老百姓喜欢的宣讲形势,准备了地方戏、二人台、快板、歌曲和舞蹈等。”

    负责地方戏表演的是吉成奎、尹眼眉两口子,他们几乎每个星期要去宣讲三四次。“我的乐器、音响配备得很全,一说出发,我一车就连人带乐器都拉上了。最让我们老两口感动的是,几乎每次宣讲演出,都有不认识的听众、观众给我们送矿泉水,这让我们觉得非常幸福!”

    在肖挺喜的文件包里,装着一沓厚厚的A4纸,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他的宣讲重点和学习心得。他告诉记者,宣讲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唯有真才实学、讲得深入浅出,才能让大家信服。为此,宣讲团还建立了宣讲研讨例会制度,每周大家都会坐在一起集中学习研讨。“无论国家政策还是法律法规,自己没有吃透就给人瞎讲,不仅不负责任,还误人害人。”团员刘文忠说。

    为准确切合群众需求,“银发宣讲团”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确定宣讲规模、宣讲形式,根据群众的年龄层次、职业属性、生活习惯等选择不同的宣讲内容。与此同时,老人们还以文艺加宣讲的演出形式向群众传达党的政策和理论,通过唱红歌、三句半、二人台、快板、京剧唱段等节目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在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讲活动中,专门编排了三句半《扫黑除恶手不松》和快板书《扫黑除恶说三新》,让宣讲内容入脑入心。

    据了解,“银发宣讲团”成立以来,共开展各类宣讲活动1000余场次,直接覆盖群众近10万人次,已成为当地理论宣讲的一张“金名片”。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