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观察 PDF版下载

栏目: 锐观察

版面: 观察

志愿填报“信息鸿沟”不能靠有偿服务填补


    ■ 孔德淇

    “科学填报志愿,珍惜每一分。”“填个好志愿,上个好大学。”……高考结束后,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再次成为热点。在手机应用市场搜索“高考志愿填报”,有20余款App安装量在百万次以上。一些机构面向考生推出各种志愿填报指导服务,价格动辄数千元、上万元,有的甚至近2万元。

    高考志愿填报指导作为一个方兴未艾的行业,近些年快速崛起,主要是受招生院校调整、择校需求增加、信息获取困难等多重因素驱动。不少考生及家长也反映,高考结束至填报志愿系统开放集中在几天时间,面对高密度信息量,颇显力不从心,“突击”了解规则、寻求“专业”建议成为无奈之举,更有甚者不惜斥资数千元乃至上万元,购买“一对一”“个性化”服务。不得不承认,对于一些不清楚如何填报志愿的家长和孩子来说,这些服务堪称“精准营销”。但问题是,这种花钱填报志愿的服务,真的靠谱吗?

    从现实来看,花高价未必能买来心安。志愿填报行业鱼龙混杂,“套路”丛生,或是以“专家”噱头,忽悠家长上当;或是持“证书”上岗,包装专业能力;或是凭“话术”招生,靠“大数据”辅导,实则是通过制造、贩卖焦虑,利用“信息差”牟利。

    此前,教育部曾发布警示称,有关部门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这类职业资格证书。而“高考志愿规划师”也从未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这些证书往往经过短期培训,便可轻松获取。而所谓大数据工具,多半是挂羊头卖狗肉,仅仅是整合网络已有的公开数据,生成的建议方案并不具备针对性。

    高考志愿的选择对考生的未来学习和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可以说是高考之后的又一场“大考”。根据第三方调查,我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规模近10亿元,有88.1%的高考生愿意接受相关服务,折射出这个领域巨大的“刚需”。志愿填报的“信息鸿沟”,显然不能靠有偿服务填补,亟待官方层面出手,为广大考生提供更加专业可靠的公益辅导服务。

    今年,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首次推出“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利用大数据为考生免费提供志愿推荐、专业介绍、就业前景等服务,数据更加全面、精准和权威。同时,不少高校和地方教育部门也开展面对面的咨询服务,为考生及家长讲解招生政策、院校情况和专业设置。这些公益性服务为广大考生揭开了高考志愿填报的“神秘面纱”,使整个过程更加透明可靠,也让付费机构不再是唯一选项。

    填报志愿固然要“兼听则明”,但到底是考生自主的权利。对于考生而言,不能把这种事关自己前途命运的重大决定假手于人,更不能迷信那些来历不明的“规划师”。与其盲目听信“专业指导”,不如从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个人爱好、学习能力,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与人生规划,充分利用公共信息资源,不盲从、勤思考,积极向学校老师、毕业校友询问经验,科学合理地确定适合自己的高考志愿。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