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爱生活周刊 文旅 PDF版下载

栏目:智享美食

版面: 爱生活周刊 文旅

五千年酸甜史话——

杨梅里的江南与爱情


    从传统的杨梅酱、杨梅酒到现代的杨梅饮品、甜点,每一次尝试都是对古老味道的新诠释。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一颗颗鲜红的杨梅仿佛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人们在品尝中暂时忘却烦恼,找回那份纯真的喜悦。

    ■ 张元 

    在华夏文明的长河中,有这样一种水果,它穿越了五千年的风雨,见证了无数王朝的兴衰,也承载了江南儿女的柔情蜜意。这便是杨梅,一个名字里藏着酸甜哲学,又在历史的缝隙中铺陈着爱恋传说的精灵。

    早在《诗经》的时代,就有“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的诗句。虽然这里描述的不是杨梅,但那股清新与遥不可及的美感,恰似初夏时节江南杨梅树上挂满的诱惑,酸中带甜,甜里含酸,让人欲罢不能。

    那时的古人,或许已经懂得在杨梅的酸甜之中,品味生活的哲理——苦乐并存,才是生命的真谛。

    陆游曾以“杨梅为果中绝品,江浙间人多嗜之”表达对杨梅的喜爱,酸甜之间的微妙平衡,恰似文人士大夫追求的精神境界,既有入世的积极,又有出世的淡泊。

    曾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苏轼,吃到杨梅后马上被其风味所倾倒,由衷赞叹:“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吴越杨梅。”从荔枝到杨梅的转变,恰似他对人生酸甜的感悟——世间万物,唯有变化永恒。

    明清时代,杨梅不仅是文人餐桌上的珍馐,更成了情感表达的媒介。徐阶的《咏杨梅》中那句“若使太真知此味,荔枝焉能到长安?”赋予了杨梅与荔枝争艳的美谈,也暗含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赞美。

    进入近现代,杨梅更成为连接江南与乡愁的纽带。鲁迅先生笔下的《社戏》,虽未直接提及杨梅,但那片江南水乡的景致,与夏夜品尝杨梅的场景何其相似,都是对童年、对家乡深深的眷恋。而乡土小说家王鲁彦对杨梅的描述更是将这份情感推向了高潮:“故乡的杨梅呵,相思的杨梅!”杨梅的酸甜,仿佛成了对远方恋人无尽的思念。它不仅仅是一种水果,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爱情在味蕾上的回响。

    如今,杨梅依然是江南夏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在舌尖上跳跃,更在文化传承中焕发生机。

    从传统的杨梅酱、杨梅酒到现代的杨梅饮品、甜点,每一次尝试都是对古老味道的新诠释。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一颗颗鲜红的杨梅仿佛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人们在品尝中暂时忘却烦恼,找回那份纯真的喜悦。

    在杨梅的酸甜之中,我们似乎可以窥见爱情的真谛。爱情,也正如这杨梅,初时酸涩,而后甘甜,需要时间去慢慢品味。

    它教会我们,真正的感情不会只有单一的味道,而是在酸甜交织中学会包容与理解,共同成长。正如江南的山水,既有烟雨蒙蒙的温柔,也有晴空万里的明媚,两者相辅相成,绘就了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五千年的跨度证明,杨梅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情感的载体。在酸甜的辩证中,它诉说着江南的故事,演绎着人间的爱恋,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

    每当夏日来临,杨梅成熟的季节,不妨放慢脚步,细细品味,让这颗小小的果实带你穿越古今,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酸甜之恋。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