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什刹海 PDF版下载

栏目: 朝花夕拾

版面: 什刹海

印泉遗风


    李根源先生与吴郡的山川、街巷和千年文脉永久融合,他的精神血脉和风骨情怀留在这方寸之地,值得后人去缅怀、思索和传承……

    美文

    ■ 金晨曦

    在苏州城西南方向的吴中区穹窿山东南麓印泉路一带,原是辛亥老人李根源的松海别墅,号为“小隆中”。这里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涵盖了小王山摩崖石刻以及李根源墓。

    来自云南腾冲的民国时期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李根源,曾隐退在苏州14年,后于北京病逝。依其遗愿,骨灰被安葬在苏州小王山。

    到访那日,小王山树木葱茏,鸟语花香。清冽的溪涧,似在诉说着风云际会的历史故事。小王山是穹窿山的支脉,背靠穹窿、面向太湖。李根源在苏州时的日子,曾经在此隐居10年之久。

    小王山有一座高大的李根源石雕像,雕像横握手杖,双目凝重、从容坚定,其形象取材自国画大师徐悲鸿绘制的著名人物画《国殇中执绋者》,呈现的是李根源为抗战烈士送葬执绋的模样——“九一八”事变后,李根源组织苏州民众抗敌后援会,支持前线。他为淞沪抗战多方奔走,动员爱国人士捐款,救治伤兵、收容难民。他与苏州爱国绅耆买棺殡殓,将战斗中英勇负伤、后在江苏抢救无效为国捐躯的78名将士,安葬在苏州藏书镇善人桥北马岗山麓,堆冢立碑,并为纪念碑题写“英雄冢”。彼时,他手执掸绋,策杖走在为抗战烈士送葬队伍的最前面。李根源写诗志记:“霜冷灵岩路,披麻送国殇,万人争负土,烈骨满山香。”“爱国”是李根源先生始终坚持的价值追求,并付诸实际行动。

    飞檐翘角的中式建筑李根源纪念堂里展陈着大量的图文资料,介绍李根源先生的生平与事迹。展台里陈列着李根源先生所著的各种书籍,包括《吴郡西山访古记》《吴县志》《曲石诗录》《叠翁行踪录》《雪生年录》等。细读展板,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里,仿佛聆听到了历史在风中的诉说。

    1904年,李根源留学日本,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他与蔡锷领导云南起义,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讨袁之役与护法斗争。他曾任粤滇军总司令兼滇军第四师师长、陕西省省长、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署国务总理。自1923年起,李根源归隐苏州,前后有14年,苏州成为他的第二故乡。1937年冬,日寇进攻苏州,他被迫离开。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他出任云贵监察使,奔赴滇西抗日前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民政府国策顾问,呼吁和平、停止内战。新中国成立后李根源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纪念堂除了记载了李根源的生平,还记载了他与朱德的交集。李根源主持的云南讲武堂曾培养了大批著名爱国将领,朱德和叶剑英两位开国元帅都曾在那里学习。1909年,朱德前往云南投靠陆军讲武堂,时任讲武堂监督兼总办的李根源以“培养有志青年”为由,破例将非云南籍的朱德留了下来,这里成为朱德军事生涯的起点。纪念堂中展陈着朱德元帅赠送的电风扇、小时钟,那些带着岁月痕迹的小物件,贴心又温馨。李根源逝世后,朱德担任治丧委员会主任委员,并在公祭时主祭。

    李根源墓位于小王山祖茔李母阙太夫人墓西,一座圆形坟丘,静谧庄重,墓基由青石围护。拾级而上,青石墓碑上有些许苔藓,李根源和夫人马树兰就合葬于此。

    那是1927年,李根源的母亲离世。他买山葬母,营建田园别墅,寄庐守墓,在“阙茔村舍”的厢房里,度过无数不眠之夜。他开山筑路,疏泉凿石,植松数十万株,精心营造小隆中,并创办了“阙茔小学”。小王山下,古井“罔极泉”井水清澈。罔极,指父母恩德无穷尽。当年李根源挖此井,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和哀思。而“爱父母”的异乡人李根源也将“爱苏州”融入血脉。

    1923年,时年44岁的李根源退出北洋政府后,离开了上海来到苏州,起初住在城中心十全街的宅子“曲石精庐”。在那居住的3年里,他遍访城内的虎丘山、狮子林、拙政园等古典园林。他对老友章太炎说:“养老以苏州最为宜。”这句话也促成了太炎先生晚年定居苏州、讲学。

    苏州山清水秀,名胜古迹众多。后来,他把目光转向城郊,开始吴郡访古之旅。

    遥想当年,李根源专门购置一叶小舟,自胥门枣市桥一路向西,历时三个月,遍访苏州城以西的横山、穹窿、天平等数十座山峰,一路探寻吴郡文化的肌骨与灵魂。清晨时,听山间鸟鸣;白天时,仰望天穹、俯瞰群山,赏山花观奇石……他以船为家,白天访求古文物、古建筑、先贤祠墓,寻访顾野王、范氏三太师、韩世忠、唐寅、文徵明等名人冢墓约200座。夜深后,他返回小舟,在局促的船舱内,在一灯如豆的油盏下,整理记录,奋笔疾书。那时的他,心境或许恰如刘禹锡所说的“目览千载事,心交上古人”吧。

    夜宿晓行,踏勘考察,他终凭借一己之力完成《吴郡西山访古记》,不仅记录所见古迹,还记载当时吴县地区农村实况。在此基础上,李根源与曹允源合著了《吴县志》。他的访古之游,促使当时的苏常道尹李维源发布了地方法令《保墓文》,通令苏州、常州地区。多年后,李根源从北京回苏州小王山扫墓,将收藏于苏州寓所的文物,包括图书、金石、拓片等,其中含唐代墓志石刻93块,全部捐给了苏州文管会。 

    走在曲折的山路上,松树挺拔,松影婆娑,清幽宁静。不时可见石壁上李根源和他友人留下的数以百计的摩崖石刻,风格各异,镌刻精美,令人惊叹。这里堪称一座“露天书法艺术博物馆”,摩崖石刻中有他自书对小王山的历史描述、对父母的百字哀思诗文,以及他的祖训、师训。李根源专门请工匠在坚硬的摩崖上凿刻,方寸之地却集中了众多名家墨宝,雄浑古雅、遒劲有力、气韵高古。

    李根源的家族有着自己的家规家训。他年幼时,祖母教导:“为学宜恒,立身宜正,做事宜诚。”在山下的碑廊中漫步时,就能看到他敬书先祖母“勤朴俭肃”箴言,以及补书恩师赵端礼“忠孝廉节”等碑刻。爬上高高的摩崖山坡,一处摩崖的右上方又可见祖训:“孝悌忠信,勤俭早起,爱众亲仁,自立知耻……”

    李根源先生将他的祖训师训铭刻在小王山的摩崖上,亲身传承,并传之后世。石刻所书,亦代表着他做人做事的准则和价值取向,字字千钧。曲石墨迹,涵养吴山。李根源先生与吴郡的山川、街巷和千年文脉永久融合,他的精神血脉和风骨情怀留在这方寸之地,值得后人去缅怀、思索和传承……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