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苏轼。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和杭州文广集团、杭州演艺集团、杭州话剧艺术中心共同出品的原创话剧《苏堤春晓》日前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在舞台上,时间仿佛回流到千年以前,让人置身于剧情所营造的世界之中。
流动叙事,勾勒苏轼的人生波澜
大幕拉开,数十位头戴翅帽、身着宽袍的文武百官在朝堂上辩论,由辛柏青饰演的苏轼自报家门:“我是苏轼,字子瞻”……
舞台上,一幅幅竖轴古画呈现在7组9米高2米宽的高清数字屏上,30米青砖铺地,亦真亦幻、大气磅礴的舞台空间,令人感受到千年宋韵之美。随着剧情的变化,多组纱框也展现出不同的场景,有山水写意画,有汴京市井繁荣的景象……无论服装造型还是舞台设计都具“宋”之风骨、气象和韵致。正如导演、编剧田沁鑫所言:“我们将写实与写意、传统与当代交融,在一物一景之间昭示着文化自信与‘人民山水’的美学意涵。”
匠心独运的舞台场景已足够吸引人,而令观众更加耳目一新的,是《苏堤春晓》采用的非线性叙事结构。剧目聚焦苏轼两次到杭州赴任的经历,尤其是在杭州任太守期间,带领杭州百姓疏浚西湖、修六井,打造人间天堂、为民生幸福奋斗的故事,以写实与写意兼具的表达方式,打破严格的时间顺序,通过流动、跳跃的时空叙事,串联起苏轼人生中其他重要事件,让观众身临其境,走进苏轼的畅意世界。
亦真亦幻,呈现苏轼的情感世界
《苏堤春晓》看似讲述苏轼两次赴任杭州的经历,实际涉及他人生很多重要事件,比如母亲程夫人的养育教育、第一任妻子王弗离世,“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赤壁泛舟等。
舞台上,苏轼那些已故的亲人抱着牌位一个个穿插出现,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苏轼母亲程夫人教导他要忠诚正直,慈爱宽厚的程夫人影响了苏轼的一生;“我都死了十年了”——王弗的一句话,让苏轼难以抑制自己的情感,“十年生死两茫茫”这一千古名句背后的深情令人潸然泪下。
最令人动容的,是苏轼被贬黄州后那一幕。淋着蒙蒙细雨,听着滔滔湖水声,他站在船上回忆过往的人生经历,感慨不已:“我怎么一伤感就下雨?”“超越人生苦难,跨越这层低谷。”与他共事过的王安石、司马光也相继在回忆中,三人共执一根拄杖,共话沧桑往事……苏轼的第二任妻子端来了一份热气腾腾的红烧肉,宋神宗闻着肉香也来到船上,霎时间,小小的船只,承载了苏轼内心丰沛、复杂的情感世界……
在现实与幻境中,那些经历过的人与事,都出现在苏轼的世界里。在音乐的渲染下,“引而不发、哀而不伤”的情绪环绕着观众,一个多情儒雅、幽默风趣、豪放洒脱、旷达超然的苏轼直抵观众心灵。
在对苏轼内心世界的挖掘与讲述中,赤壁泛舟的那场戏莫过于技法运用与情感浓度的小高潮——导演通过一条摇晃的小船,将命运跌宕和政治恩怨化作载沉载浮的意象,让苏轼和王安石进行了精神对话。
以古鉴今,传递济世安民的当代价值
对于苏轼的一生,大家往往熟悉他旷达乐观的词风与形象,对他作为地方官员的经历了解得并不具体。但田沁鑫把苏轼的一生境遇,以及他笔下脍炙人口的诗词穿插在剧中,通过一次去杭州任通判和一次去杭州任知州的经历,为观众揭示了一个为官一任、造福四方的“公务员”形象,让苏轼济世安民的抱负跨越时代焕发新生,因此,《苏堤春晓》虽然讲的是古人,却给当代人带来了宝贵的启迪与滋养。
为了引发更多观众的共情共鸣,《苏堤春晓》在创新传播上也下了一番功夫——运用现代“科技+艺术”结合的方式,北京首演时与上海、成都、南京、深圳、杭州、乌镇“六城联动”,以数字化制播系统在“第一现场”演出中即时拍摄、制作、输出超高清现场作品,向多个“第二现场”提供沉浸式现场内容,用“同时共在,千里共赏”的全新形态惠及异地观众。
……
在无数的波澜与坎坷间,在不变的旷达与深情中,一代文豪的一生在舞台上落幕了。“若不为官,可快意江湖;既已入仕,当济世安民”“初心如是,老亦如此”,苏轼深情地感慨道。一部看完了仍意犹未尽的话剧,令一位时光流过千年、仍值得我们致敬的人物,真正地走进了观众心里。
《苏堤春晓》的魅力,我想恰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