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评论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评论

内蒙古鄂尔多斯“石榴籽”班培养百名藏区孩子圆梦大学

跨越千里的求学之旅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中伊金霍洛校区老师赴青海进行家访。受访者供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永钦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王意舒

    6月29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随“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采访团来到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中伊金霍洛校区,记者看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展厅内,挂着一张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发来的“喜报”,内容是考生旦正加在去年的高考中,以理科537分的优异成绩,被中央民族大学录取。一个两千多公里外的外省籍学生高考取得了优异成绩,为什么要给鄂尔多斯市一中发喜报呢?原来,2019年,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与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签订了五年委托培养计划。到今年,伊金霍洛校区“石榴籽”班已经培养了3批120名高中毕业生,而旦正加就是其中一员。

    旦正加的家乡是青海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是典型的藏区,总人口4万余人,蒙古族占绝大多数,但人人都说藏语。“我从没想过,自己会到千里之外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读高中,更没想到,通过3年异地求学,能顺利考上理想的大学。感谢鄂尔多斯市一中师生们的帮助和悉心关爱,让我实实在在体验到了‘暖城’的温暖!”旦正加说。

    漫步校区,大门右侧“火红石榴籽 殷殷团结情”的石榴籽仿真景观小品格外醒目。沿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一条街”向前,一尊刻有“聚蒙旗学子、谢母校领航”的领航舵,是“石榴籽”班毕业生留给母校的纪念品。在展陈长廊,有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赠送的挂毯、学生笑脸墙、藏袍、藏文作业本、签名的校服以及几袋青稞麦,这些展品在无声地讲述着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美好故事。

    “石榴籽”班班主任郭宝郎这几天正在指导学生填报志愿。“我们这届‘石榴籽’班一共有44名学生,今年高考一本上线率达到了72%。”郭宝郎告诉记者,为了帮助这40多名学生适应异地求学的巨大变化,学校专门配备了骨干教师,同时调整了教学进度并开展捐资助学活动,还根据政策为孩子们提供免费教科书、发放生活补助,以及购买医疗保险。

    “班里的孩子全部来自牧区,绝大多数在来这儿之前都没离开过家。去年国庆节的时候,‘石榴籽班’44名孩子的家长全部来学校进行了参观和座谈,家长们对学校的工作特别满意,都希望我们能把这项工作持续下去。”郭宝郎说,不光学生家长会来学校探望参观,学校的老师也会远赴青海进行家访,双方像走亲戚一样,呵护着来自藏区的孩子们。这些年轻学子也没让人失望,在历年的高考中,有92%的学生考入本科院校。

    来自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托叶玛乡文群村的南尖措刚刚填报完志愿,她告诉记者:“我的父母都是牧民,还有个哥哥正在读大三。在伊金霍洛旗的3年,我非常开心。这里的人很热情,老师、同学和物管人员对我们都特别照顾,让我倍感温暖。在这里学习,我每月只需要花费三四百元伙食费,没有其他费用。”谈及对未来的规划,南尖措说:“大学毕业后我准备回到家乡,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伊金霍洛校区校长陈峥告诉记者,内蒙古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长期以来拥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20世纪60年代,“三千孤儿入内蒙”诠释了一段跨越地域、跨越民族、跨越血缘的人间大爱,彰显了中华民族团结友爱的精神内核。如今,120名青海学子千里求学、圆梦理想,成为新时期民族团结互助的延续,亦是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的“双向奔赴”。这一次次跨越千里的求学之旅,绘就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同心圆”,书写了北疆民族关系史上守望相助、手足相亲、血浓于水的动人新篇章。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