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家庭周刊 家庭建设 PDF版下载

栏目:家视界

版面: 家庭周刊 家庭建设

“95后”婚恋观实录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董颖

    1995年出生的人,今年29周岁了,“95后”一代已经从最早的“网络原住民”成长为婚恋市场的主力军。这一代年轻人在婚姻恋爱上有哪些想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他们对爱情是否还抱有期待?随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走近“95后”,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伪诉求”难住了真需求

    “别看我29岁了还单身,就以为我不想找对象。”某社交平台的相亲博主团团(化名)对记者开门见山地说,“相反,我很想找并且一直在努力,只是还没有成功。”虽然近年来媒体持续报道结婚率走低,年轻人不愿意谈恋爱、结婚,但是,在年轻人扎堆的社交分享平台上,“想找个对象”的诉求一抓一大把,婚恋意愿明显高于预期。

    团团是一名网络运营人员,新冠疫情期间在家里闲着没事,就上网分享了自己之前的几次相亲经历,没想到引来众多网友,有的也有相似经历,有的感叹不知道去哪儿能找到意中人。

    “我也有这个困惑,因为生活中我能接触异性的机会特别少,虽然我性格很外向,有一些好朋友,但能做朋友的都是同一类人,而我想找的是和我性格相反,内向型的人。”团团说。

    那半年多,通过帖子先后找来的网友有300多人,绝大部分都为找不到对象而烦恼,团团想,反正自己在家闲着,可以为大家做点什么。于是,留了私人联系方式,一共有200多人加了她。或许是因为平台使用者的原因,大家的出生年份普遍集中在1995年至2003年之间。

    与每个人添加了联系方式后,团团都会和对方认真聊一聊,个人的情况,想找什么样的,之前有过什么感情经历。有两年多的时间,团团每天晚上准时上线,和这些网友聊天,觉得适合的就推荐两个人认识,“自己还没找到合适的,先当上了公益红娘”。

    第一次有“00后”加自己时,团团很惊讶:“你这个年纪,着什么急?”“姐姐,我着急,再不找好的都没了。”后来团团习惯了,原来不只“95后”年轻人想找对象,“00后”也已加入了相亲大潮,且想找另一半的心情很迫切。

    聊的人多了,团团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年轻人看似认真提的择偶标准,有很多是“伪诉求”。

    什么是“伪诉求”呢?比如身高、胖瘦,这些就是真实诉求,而年轻人在寻找对象时,大部分都会提到“合眼缘”“性格好”等主观标准。这些标准虽然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异常困难。因为“合眼缘”往往是一种直觉上的感受,难以用言语准确描述;而“性格好”则涉及个体对性格的理解和偏好,同样具有极大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标准的模糊性使得年轻人在寻找对象时感到迷茫和困惑,增加了寻找合适伴侣的难度。因此团团建议大家多想一层,为什么我想要“性格好”的,我内心的深层次需求是什么?想得越清晰就越容易脱单。

    另外,年轻人可能对自己的需求和期望有所误解或过度理想化。他们有时过于追求完美的伴侣,而忽略了自身或者现实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限制。比如,接连有条件非常普通的小伙子,说自己想找漂亮、温柔、经济条件好、会做家务的女孩。每次遇到这类情况,团团都会帮小伙伴分析自己的情况,降低预期到合理范围。“开口就说想找白富美、高富帅之前,先审视自己有什么,再提合理的需求,能够更快找到合适的人。”

    家庭期望对不上个体需求

    采访中,不少年轻人提出身边社交圈窄的问题。如今,网络、应酬的机会看似很多,但是上班、上学族都觉得没有足够的精力和兴趣外出社交,宅在家里是很多人周末的首选。此外,线上交流难以完全展现一个人的真实面貌,容易导致误解和偏见,还存在一定风险,这些因素使得年轻人在寻找对象时更加谨慎和挑剔,增加了寻找合适伴侣的难度。

    于是,家庭在相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很多未婚“95后”都被家里安排过相亲,各式各样的相亲经历是这些年轻人对记者聊得最多的话题。

    抛开几乎每个人都会分享的“奇葩相亲对象”,那些“看起来很靠谱”的相亲,成功率也并不高。父母和子女对婚姻的期望不同是其中最大的原因。

    29岁的小贾5年来一共相亲过30多次,这个数字比起她的姐妹们简直太少了,“她们一年就要见三四十个”。据小贾说,里面有3个真的看起来非常靠谱:“比如,我爸爸介绍的一位男士,在北京的国企上班,有北京户口,还有一套房子,身高1.75米,长相普通。这听起来简直太适合结婚了对不对?但是,和他见面后,我通过朋友拐弯抹角打听了一下,他父母离异的原因,是因为他父亲出轨。”虽然父母都觉得来自河北的小贾能找到这么一个工作稳定的伴侣非常让人放心,但是小贾还是有点介意这样的家庭可能造成的影响。

    “还有一位男士是我们老家人,30岁,身高1.78米,在北京一家研究所上班,工作不忙,随时可以贷款买房。”但是,接触下来小贾发现,对方刚30岁的年纪就已经躺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不想奋斗。而小贾到北京后一直自己创业,希望未来的伴侣也是能和自己相互促进、一起奋斗的人,这位男士明显不符合要求。

    听了很多“95后”的分享后,记者发现,他们是愿意接纳父母意见,同时也有自己想法的一代。父母往往基于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希望子女能够找到一个稳定、可靠、经济条件好的伴侣,以保障子女的未来生活,他们更看重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工作稳定性等因素。

    而年轻人更注重个人的感觉和情感需求,希望找到一个与自己有共同语言、共同兴趣、相互理解和支持的伴侣。他们更看重性格、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匹配。这种家庭期望与年轻人的个体需求之间的差异,使得年轻人在家庭安排的相亲中既要考虑父母意见,又要满足自己的想法,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寻找合适伴侣的难度。

    还有的“95后”因不满家人对自己的定位,和亲戚产生了矛盾。去年28周岁的琳琳,按老家人的说法已经虚岁30了,这个岁数在大城市还好,但在她老家江苏北部某县城,就算绝对的大龄女青年。去年春节期间,姨妈连续给她介绍了两位离婚带娃的男士。让琳琳难以接受的不是离异人士,而是姨妈的话:“你这个岁数,没有稳定工作(非体制内),对方不挑你就不错了。”虽然明知道姨妈是关心自己,琳琳还是大半年不愿意和她说话。

    父母、亲戚在介绍对象前先问问当事人的意见,了解一下他们的理想型,是很多年轻人更乐于接受的方式。此外,团团建议小伙伴们,不能光嘴上说想找对象却没有行动,还是要多参加联谊交友类活动,勇于拓宽交际圈。

    寻寻觅觅仍然相信爱情

    “找对象还是要趁早,因为好的已经不在市场上流通了。”这句话被不少“95后”用来唏嘘。记者的采访对象及团团的200多名网络好友当中,母胎solo(从来没谈过恋爱)的人少之又少,绝大部分曾经谈过恋爱。

    别看他们的年龄在20+,但这些年轻人也感叹错失了找对象的大好时机。曾经因为有过不美好的经历,或是年轻气盛不懂得珍惜而错过,如今回想起来,发现大学期间是特别合适的恋爱期。“如果那时坚持,可能也就结婚了。”语气中虽有遗憾和懊悔,但小伙子、小姑娘们仍对恋爱和婚姻抱有期待,认为只是缘分还没到。

    据团团观察,大城市择偶机会相对多些,三四线城市因为人口相对少且固定,哪怕是相亲,相来相去都是拐弯抹角的熟人,不是小学同学的初中同学,就是曾经同校不同班的校友等,“毕竟适龄的群体就那么大。不过他们的择偶标准相对更务实,遇见条件相当的很快就稳定下来了”。

    而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轻人,因为独立能力较强,所以,在择偶的要求上普遍会希望1+1>2,能够彼此分担或者提供情绪价值是必须的。在他们看来,谈恋爱是为了相互支持,成为更好的自己。

    虽然“95后”已经慢慢向30岁靠近,但是这些年轻人在追爱的路上仍充满信心。当被记者问道:“你还相信爱情吗?”每个受访者都坚定地表示:“相信!”

    经团团“量身推荐”,目前有几对年轻人正在交往,因为网络小伙伴普遍比自己小,所以,她的个人问题还没有解决。“不过我现在接受姐弟恋了,6岁之内都行,有了好消息第一时间通知你。”团团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

    向往爱情、向往婚姻、向往有娃,这代年轻人不像外界想象地那样拒绝婚恋和生育,恰恰相反,因为有相对稳定的物质条件,他们更加向往美好的爱情和家庭……

    记者手记

    “‘95后’是不愿意恋爱、结婚的一代”,其实是外界对他们的误解。作为互联网初代原住民,他们了解社会、家庭的渠道比上几代人多很多,因此也更加理智,会关注另一半原生家庭的健康,也愿意听“老人言”。看着身边熟悉的朋友恋爱、结婚,生活过得很幸福,既没有电视上的婆媳大战,也没有出现网上遍地都是的甩手掌柜老公,更没有动不动就水火不容、大打出手的亲家关系,“95后”相信生活就是生活,没有那么多狗血剧情,自己有能力把爱情和婚姻经营好。

    未来,期待更多婚恋网站能够开拓思路,通过广告位、约会餐厅推荐等方式良性运营,从而为个人提供免费婚恋服务,真正助力年轻人。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